梦远书城 > 瞿秋白 > 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 | 上页 下页
五 唯物论的历史观(2)


  八、生产力状态则为社会发展之内部动力

  这样,人类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他的方向、速度,一开始就不受人类意志的支配,却受外界物质的力量,自然界的条件,地理上的环境之支配。等到这一发展在这些特定的条件之下已经开始之后,既然定了一个方向,那时,这种发展便有他自己的内部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我们已经指出来:就是这一人类社会之生产力的状态。人类愈往前发展,他的生产力愈发达,则人类对于自然界之权力也愈高,人类受自然界及地理环境之支配也愈少。现代文明的欧美人能够适应任何气候,任何自然界的条件,——说正确些,是他们能使气候等等适应自己;他们能将自己的高等技术及生产方法,搬运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九、人口之繁殖最初促起生产方法之改良及生产力之增加

  生产力之发展又受什么东西的支配呢?生产力之发展,怎样影响于人类历史的进行及各种社会生活的形式呢?

  人类社会里生产方法的变更及改良之第一个推动力,要算是人口之繁殖。当某地域内人的数目开始迅速的增加的时候,那么,这些人原来的生活方法便一天天的觉着窄狭,因为日常必需品一天天的不够了。这种“不足”和“窄狭”,催促这些人或者一部分迁徙到别处去,所谓“殖民”;如果这也不可能,那么,就要力求增加自己劳动的生产量,既然只能留在原有的地域内,便不能不增多自己的生产品。既然要增多生产品,便必须改良生产方法,寻找维持生活的新资料,改良以前的劳动工具,将劳动组织改得更适合些,然后才能得着较大的结果,——总之,用种种方法来增多这一种族或民族的生产力。

  当然,在人类历史的初期,这种变更,这种生产力之增长,都是不大显露的,慢慢的发展于几千年之间的,大概都由于渐渐的积聚经验,小小的变化;当时从旧制度旧方法变到新制度新方法,都是很缓进的。难得遇见一次很重大的时势,例如取火方法的发明,或者第一次发见各人之间可以分工,便会大大增多各人的生产量,——这种“时势”,简直是整个儿的革命,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是很大的动力,足以推动人类文化史上的进步。

  十、因生产方法而有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然而每一代人出世之后,都已经有前一代人所发明的现成的生产方法;每一代人接受这些社会里原有的生产方法,仿佛和接受自然界里的某种力量一样,同是一种外界的事实,——对于这些外界事实,人是应当去适应的。而且人在力争自己的物质生活的斗争里,必然要和别人相接触,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之批评》序言之中所说:“人类,在他们生活之社会的生产上,加入于一定的、必然的、非他们的意志所能支配的一种关系里面,——就是加入于生产关系里面;这些生产关系,是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某一发展阶段相适应的。”[52]

  十一、生产关系之发展遵循客观的社会公律——唯物史观之第二要义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生产力之某种状态,生产之某种方法,必然要在参加生产的人与人之间,造成一种很确定的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各个人的意志及意识所能支配的;人没有能力改变这些关系,所以只能服从,和服从自然界的公律一样。

  这是历史唯物论的第二要义,——我们可以举几个例来说明。

  十二、生产力发展之主要阶段

  人类生产力发展之主要阶段如下:(一)渔猎或收集野草的果实;(二)游牧;(三)农业——人类始有固定的住所;(四)各种各式的制造工业,——从小手工业起,一直到现代的机器生产之大工业,一直应用到蒸汽和电力(6)。

  十三、各阶段各有相当的生产关系

  每一阶段,各有相当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各有一种特别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支配的方式;每一阶段各有特别的社会生活条件。例如,渔猎时代之中的某一民族或大家族,人人都在共同采取生活资料,人人都分配得着食物:因为谁也不能说——这一只野兽是他一个人打死的;当时的渔猎是共同的集体的劳动。

  十四、渔猎时代之原始共产制度

  这种制度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自己一族是很亲爱的,对于异族是很仇视的,因为异族是渔猎之中的竞争者。这是原始共产制度,其时没有私产,没有阶级,没有所谓贫富。

  等到渔猎方法已经不能养活全族人的时候,森林中的野兽太少了;那么,就开始过渡到畜牧事业。人类开始驯养野兽,然后可以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奶,穿他们的皮;人类就带着一群群的家畜游行,所谓“逐水草而居”。游牧时代的劳动,比较渔猎时代的生产量要多得多,已经用不着群众的共同工作。因此就发生私产:因为每一个人都已经能够知道那一群家畜是他所驯养的,是属于他的。同时,人类所生产的物品丰富起来,供给他自己的需要之外,还有余剩。于是就发生奴隶制度:因为和异族战争时所捕得的俘虏,现在已经和从前不同,不再一味的杀戮了;既有余剩的食料可以养活这些俘虏,那就不如强迫这些俘虏替本族做苦工,或者替各个主人做苦工。

  十五、农业时代阶级斗争的发生及国家制度

  等到从畜牧进步到农业,这些生产关系更加要发展。那时牧场已经没有无主的了,人人应当住定下来,自己在田地里种植各种植物,以供食料。私产与奴隶制度日益发展。混合的大民族已经分散成许多小家族,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贫富渐渐分明,有剥削者,也有被剥削者了;他们之间开始斗争,就是阶级斗争。于是发生国家——因为国家是一种阶级统治的组织,同时也就发生成文的法律,以镇压穷人而保护富人的权利。

  十六、农业时代之农奴制度与封建制度

  有一种农业经济的方式,带有奴隶制度及专制国家的特性,——古代亚洲的各大帝国便是如此。另有一种方式的农业经济,便带有较缓和的奴隶制度——所谓农奴制度;有时因此而分立许多小诸侯的王国,有采邑,有封地,国王之上还有国王,臣子之下又有臣子,这就是封建制度。

  十七、自然经济大崩坏之后由商业而进于工业

  最后,那古代每一家族自己劳动而造出一家所必需的日用品的经济制度,即所谓自然经济消灭了,于是商业得了极大规模的发展,尤其是制造工业。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便很急遽的变更:原来的地主与农奴的关系或商人与自由的手工业者的关系,如今变成了资本与雇佣工人的关系,——工人是“自由的”了,但是是很饥饿的。如今的根本社会关系,便是这种工人无产者与工厂主的关系。于是发现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同时,国家生活社会生活里也都起了很急遽的很剧烈的大变更。

  【注】

  [52]这段引语今译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

  (6)不一定农业发生于游牧之后:有的时候,因为地理条件的关系,畜牧却发现于农业之后;有些地方,畜牧之前先有一种游行的农业,所谓“游农”,就是人类一面游行,一面随处掘取野生植物为食,所以亦可谓之“掘取农业”,以与普通的“种植农业”相别;有些民族简直只经过这种游农时代,而没有经过游牧时代。至于北冰洋附近,则完全没有农业。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