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瞿秋白 > 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 | 上页 下页
五 唯物论的历史观(1)


  一、资产阶级的唯物论家之唯心史观

  革命的法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十八世纪的伟大的唯物论哲学家,曾经筑下唯物的宇宙观之巩固的基础;但是,他们论到人类的历史,论到支配人类生活及其社会发展的公律,便非常之不彻底,简直完全变成唯心论。照他们看来,关于人一方面,便是“观念统治着全世界了”。他们是所谓为“理智”之胜利所眩惑;他们以为理智可以消灭愚妄迷信,而求得自然界的公律;所以虽然“理智”本身,他们会照唯物论去解释,却说理智有支配人类社会的能力,能够照着他的心愿,使社会发展到某一方面去。

  是要经过这么一个法国大革命,使大家失望失望!是要经过这么几十次的理智及其种种“观念”之耻辱和失败!理智和社会上的自然潮流相斗;社会上潮流所趋的方向,完全和“理智及观念”所指定的不同,完全和当时“启蒙时代”(lihrepensee)的思想家哲学家之理智观念不同。是要经过这么一个很大的历史经验!然后历史之中,表面上看来乱七八糟的错综杂遝的陆续继起的时势之变化,各种矛盾的利益互相冲突的永久斗争里,才有人开始去找着历史自己的内部的公律,不受各个人的理智及意志所支配的。

  二、无产阶级的唯物论家方将唯物论应用到历史上去

  这是绝大的职任——将唯物论的解释应用到人类历史上来;这是马克思新兴的无产阶级之领袖、理论家、指导者,所解决的问题。

  最新科学的宇宙观之发展里,马克思的姓名正可以和哥白尼、达尔文的姓名相并立。第一个科学上的革命家哥白尼,规定我们对于天体中地球位置的正确概念,就此开始科学的唯物的宇宙公律之观察;第二个科学上的革命家达尔文,发见物种变化生存竞争的原理,就此开始科学的唯物的生物世界公律之观察;第三个科学上的革命家马克思,发见社会进化阶级斗争的原则,就此开始科学的唯物的社会历史公律之观察。马克思是将历史变成真正科学的第一人。历史里的重要时势,也是很严格的遵循着科学的规律,亦可以用统一的唯物论的观点来解释;所以历史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可以有科学的预言,对于将来的先见。

  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时出世

  马克思最初著了一部《政治经济学之批评》[51],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很简明的说出马克思之历史的唯物论的根本思想。这本书出版于一八五九年。同在这一八五九年,达尔文的根本著作《物种原始》也出世了。这是很奇怪的汇合,这两部巨著的同年出版,仿佛格外明显的指出达尔文及马克思两个人在思想界所发生的极大的革命作用。他们两人,在我们对于宇宙及人生的观点里,实在起了一个极大的变革。

  四、高等动物只能利用现成的工具,人类则能制造人为的工具

  历史的唯物论之真义,我们只能来很简明的说明如下:

  我们已经看见:人是从动物世界里发展出来的;直到他能自己制造工具,他才开始自己的人类历史。其实还有几种高等动物,也会利用工具,去采取食物,或者防御仇敌。例如猿猴会拾起石块或树枝,去打仇敌,会用石块敲破核桃的壳。然而他们只会利用现成的工具,不会变更工具,不会使工具适应自己。至于能够制造工具的,却只有唯一的人类动物。所以一切动物的进步,都只在改良他身体上天生的工具(如爪、牙、角、刺等);至于人类的进步,便从最早的人类历史时期起,所发展的并非人类身体上的天生的肢体,而是人所制造的工具。工具仿佛是人的手,为人的补充品,是人与其他自然界之间的媒介。于是不用纯粹禽兽式的斗争,而可以用借助于文化的斗争了——所谓文化,就是改造四围的环境,使外界的条件来适应人的需要。

  五、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能生产而不仅消费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在于他不但采取自然界现成的产物(如植物之果实,动物之肉等等)来消费,并且还能开始生产,——就是将自然界里原有的材料,拿来改变形式,使他更加合用,或者用人为的方法增多这些材料。人类开始自己种植他所需要的植物,改造这些植物的果实;饲养他所需要的动物;从植物的纤细素里织出布匹来;在地上打出洞来居住,后来更加会将树枝或兽皮搭起篷帐来。

  六、生产力之发展为历史之主动力——唯物史之第一要义

  能够制造工具,并且靠这些工具来生产,——这种能力便使人类能有生产力的储蓄:先有物质的生产力,就是工具及生产方法;随后更发生精神的生产力:经验、才干、技能。这些生产力或“技术”,便是人类文化的主要基础,是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文化之基础,是人和自然界斗争并且改良人生的经验所造出来的。

  所以生产力之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主动的力量,是所谓主要的“动力”,譬如钟表里的发条。这是历史唯物论的第一要义。

  七、地理、人种、气候、地势、土壤对于人类文化最初发展的影响

  当然,自然界的环境,对于人类之各部分的一切文化,亦就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说:人一方面固然在那里改造四围的自然界,同时,别方面也就在改造自己的天性。

  我们早就知道了:人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就是在地球上一定的生活条件之中,不得不去适应这些环境,不能不将自己的机体,自己的生活方法以及自己的社会习惯,去适应这些条件。在热带地方,因为太阳光线的强烈,人的皮肤便变成黑暗色,甚至于纯黑的。因此,人类之中便分出“人种”(races)来,所以可以依肤色而分别人的种类,如白种、黑种、黄种等。再则,气候(climat)亦可以影响人类文化的方式发展及程度。酷热的气候之中,自然界的产物非常丰富,那地方的人用不着勤苦的劳动,也就没有促进他自己的生产力之发展的原因。严寒的气候之中,例如北冰洋一带,自然界的产物又异常之贫乏,单是保存生命这一件事,便差不多将人的能力全部占领;所以,那地方的人便没有功夫,没有可能去增多自己的生产力,去改良自己的生活,使他丰富而繁复。因此,我们在酷热及严寒的地带,不能找着丰富的文化。人类文明的能力,人类丰富的生产力,正发展于温和的气候之中;这种地方的自然界,既不过于丰富,使人类不用勤苦的劳动和发明,就能坐享其成;又不过于贫啬,使人类的努力往往劳而无功,——却正可以得着很大的结果。

  地面的构造,山地或平原,河流的丰啬,海岸的远近,——凡此一切,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亦都很有影响。那广阔的平原,那许多长河大川——是最初的自然的交通要道,所以太古时代,许多大帝国都在这种地方建立起来。那山间的高原里便是些小共和国。那沿海的地方,尤其是海岸线很弯曲的地方,水道交通很方便,所以这些地方发生航海术及国外贸易也最早。自然,这种地方生活比较繁复而丰富,居民的眼界比较开阔,物质的精神的文明发展得都比较快。例如古代的希腊,及近代的荷兰、英国。至于大平原上,离海较远,如古代的俄国及中国,人类生活便比较的单调,经过几千百年而生活方式不变。这种地方的生产力及全部文化,全部历史,发展得都比较慢,甚至于有一种停滞的状态。

  再则,土壤的肥瘠及矿产的丰啬,亦会影响生产方法及文化的方式:或者偏重于畜牧,或者偏重于农业,或者偏重于制造工业。

  【注】

  [51]《政治经济学之批评》,今译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