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王夫之 > 礼记章句 | 上页 下页
卷三十二 表记(1)


  “表”者,植木为标,以测高下浅深之度者也。凡为坊者,必先立表以为之则,表虽无与于坊,而为坊之所自出,是坊末而表本也。以礼坊民,民犹逾之,既不可以坊为无益而废之,亦不可更峻其坊而束民以不堪,则惟反躬自治以正其表,斯正己之尽而物可得而正矣。故三代以礼坊民,而逾之也率在末君失德之世,则知表之为重,而亦不可咎坊之徒劳矣。二篇皆游、夏之徒引所传闻夫子之言以发端,而杂引《诗》《书》以证之。其辞悉得之口授,断章檃括,文或不纯,要为修己治人之显道,不可以辞害之也。凡五十一章。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称“子言之”者,挈其大纲,谓圣人之言如此,而凡所引伸皆斯言之义也。“隐”“显”,以出处言。“矜”,以庄示人。“厉”,以威加物也。夫子周流而道不行,乃反而信其自,得之理不必施之政教,而但尽其躬行之实,自强不息,合于天德时行物生之妙,默成于己,而天下万世之兴起变化皆自此出,所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

  ▲右第一章。此章言修身存诚之德,为表正万物之本。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申此章之意。

  子曰:“君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以上孔子之言。“不失”者,人不得而摘其过也。“足”,进退之节也。“口”,言也。君子之言貌,非徒欲示人以无失,而纯于敬者自无过之可议也。

  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貌”,身容。“色”,面容。敬尽于己,则人自敬信之。

  《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甫”,《书》作“吕”。甫,国也。吕,姓也。“忌”,惮也,惮人之见讥。“罔有择言”者,言皆中理,人不能拣择其得失也。“在躬”,犹居身。

  ▲右第二章。

  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

  一事而各有节,或裼或袭,不偷循其便而必中于礼,民不得而亵之矣。言君子之于敬,无斯须之或乱也。

  ▲右第三章。

  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乐,卢各反。朝,直遥反。)

  “极”,尽也。“继”,终也。“辨”,治也。祭虽献酬交错而意不在欢,朝廷之事虽烦劳而威仪必整,皆笃敬以厚其终也。

  ▲右第四章。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辟,毗义反。远,于愿反。)

  “掩”,盖覆也。立志敦笃,所行皆实,直行而无盖覆,以辟讥非也。君子于祸患毁谤耻辱之至,无规避之术,惟尽其诚敬而已,盖处变而惟不失其敬也。

  ▲右第五章。

  子曰:“君子庄敬曰强,安肆曰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儳”,弱貌。“如不终日”,如不能待一日之终也。庄敬则志严,志严摄气,气以充体,斯日强矣。安肆而偷,则耳目堕,筋骸弛,终日之间如无所措手足,而恹恹以待尽。故敬者,王者以之祈天永命,君子以之修身立命,学者能体验而有得焉,则近世儒者窃道士胎息之说以言学,其陋见矣。

  ▲右第六章。

  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齐,侧皆反。见,贤遍反。)

  “择日月”者,初委贽见君,筮吉日也。二者皆先事为期,豫戒以蓄敬,而专致之一日也。

  ▲右第七章。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下习玩之,则虽杀人立威而人亦不畏之,言御下之必以敬也。

  ▲右第八章。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

  此一节孔子之言。“辞”,主人请事而客答也。“接”,谓摈介相传。“礼”,客执贽,主人拜辱也。君子尽礼以相敬于上,民乃尊严而不敢玩。

  《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告,如字,古沃反。三,苏暂反。)

  “渎”,则接神不以礼而神厌之,言神人一理,不可不敬也。

  ▲右第九章。凡上八章皆言君子立敬之道,以申首章之义而为一篇之纲领。《传》曰:“敬者,德之舆也。”存敬以立本,则涵德于中,而仁义忠信之大用逢原而日生,君子建极以为民表之道备矣。周子曰:“圣王以敬为修身立政之本。”此之谓也。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表”者,物所望而归之之谓。“利”,谓交相劝以趋于善也。宜民之道必体民情,故仁以绥之,义以裁之,而尤敦报施之义以达人情而使获为善之利,斯王道之所以易从而教无不行也。

  ▲右第十章。前九章既言坊民之本,立敬以作则,此又言施于民者必尽其理而达其情,而后教化可行。盖前以君德言,而此以君道言。其下四章皆以申明此章之意。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

  此一节孔子之言。“以怨报怨”,如其怨而报之,即所谓直也。君子之于怨,审其可怨不可怨而已矣。义之所得怨者而矫情以忘之,斯匿怨之所以可耻也。

  《诗》曰:“无言不仇,无德不报。”

  “仇”,答也。此虽人情之常而亦理之所不爽,君子不拂人情而顺行之,所以维礼教之穷而使自劝惩也。

  《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大,他盖反。)

  “辟”,为之君也。上之惠下,下之奉上,仁义之理也,而报施之道存焉,则报为天下之利,益可见矣。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仁”,当从郑氏作民。“宽身”,谓安身求容。“刑戮”,谓众叛亲离而陷刑戮也。二者虽有过不及之分,要皆不酌报施之宜而悖人情以遏天下之利也。

  ▲右第十一章。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好,呼报反。恶,乌路反。)

  “天下一人”,惟体仁之君子能之,非民所及也。承上章而言报以顺民情而利劝惩之用。君子通愚贱之志以置法,不以己之不望报而欲施仁者概如之,则亦义之所宜而广兴仁之效也。

  ▲右第十二章。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