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类书 > 图书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雨部杂录(1)


  《易经·乾卦》:“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屯》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程传〉云,阴阳之气,二气交而和,则相畜固而成雨。阳倡而阴和,顺也,故和。若阴先阳倡,不顺也,故不和。不和则不能成雨。云之畜聚虽密,而不成雨者,自西郊故也。东北阳方,西南阴方,自阴倡,故不和而不能成雨。以人观之,云气之兴,皆自四远,故云“郊。”〈大全〉程子曰:西郊阴所,凡雨须阳倡乃成,阴倡则不成矣。今云“过西则雨,过东则否”,是其义也。

  “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大全〉朱子曰:凡雨者,皆是阴气盛,凝结得密,方湿润下降为雨。且如饭甑盖得密了,气郁不通,四旁方有湿汗。今乾上进一阴止他不得,所以云“尚往也。”是指乾欲上进之象,是阴包住他不得,阳气更散,做雨不成,所以“尚往”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本义〉畜极而成,阴阳和矣,故为“既雨既处”之象。

  《暌》上九:暌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拆,解之时大矣哉!《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大全〉胡氏曰:坎在上为云,在下为雨。方云雷为屯,则阴阳之未通。今雷雨作解,则阴阳之已通矣。《屯》其为难之始,解,其解屯之难者欤。

  《夬》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本义〉九三,当决之时,以刚而过乎中,是欲决小人,而刚壮见于面目也。如是则有凶道矣。然在众阳之中,独与上六为应,若能果决其决,不系私爱,则虽合于上六,如独行遇雨,至于“若濡”,而为君子所愠。然终必能决去小人,而无所咎也。

  《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大全〉胡氏曰:阴阳和而为雨,始虽有不遇之悔,终当有“相遇”之吉。

  《小过》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大全〉中溪张氏曰:“《小畜》《小过》皆言‘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何也?曰:阴阳二气,以均调适平而后雨。阴多阳少,阳多阴少,则皆不雨也。《小畜》以一阴畜五阳,阴少于阳,则不能以固乎阳,故曰“密云不雨。”尚,往也。言阳尚往,则不与阴和而不能雨矣。《小过》以四阴而包二阳,阳少于阴,则不能制乎阴,故曰“密云不雨。”“已,上也。”言阴已上。则不与阳和而不能雨矣。

  《说卦》雨以润之。〈大全〉蔡氏曰:润则物滋,言长物之功也。

  《书经商书说命》:“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周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

  《诗经·邶风·谷风章》:“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朱注〉习习,和舒也。东风谓之谷风,言阴阳和而后雨泽降。

  《墉风·蝃蝀》篇:“朝隮干西,崇朝其雨。”〈朱注〉虹随日所映,故朝西而暮东。朝见于西,则其雨终朝而止矣。

  《卫风·伯兮》篇:“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注〉冀其“将雨”而“杲然日出”,以比望其君子之归而不归也。

  《郑风风雨章》,“风雨凄凄。”〈又〉风雨潇潇。〈又〉风雨如晦。〈朱注〉“凄凄”,寒凉之气。潇潇,风雨之声。晦,昏也。

  《曹风·下泉》篇:“芃芃黍苗,阴雨膏之。”〈疏〉以黍苗之“仰膏雨”,犹众人之仰“恩惠。”

  《豳风·鸱鸮》篇:“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又〉风雨所漂摇,

  《东山》篇:“我来自东,零雨其蒙。”

  鹳鸣于垤。〈朱注〉将阴雨,则穴处者先知,故“蚁出穴而鹳就食之,遂鸣于其上也。”

  《小雅》“斯千篇,风雨攸除。”

  《正月》篇:“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谷风》篇:“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甫田》篇:“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大田》篇:“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朱注〉《渰》,云兴貌。“萋萋”,盛貌。祁祁,徐也。云欲盛盛则多雨,雨欲徐,徐则入土。

  《礼记·玉藻》:“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

  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注〉《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雨师毕也。

  《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七曰雨。〈订义〉《郑锷》曰:“雨者为农祈。”

  《左传》:季武子如晋拜师,范宣子赋《黍苗》,武子曰:“小国之仰大国,如百谷之仰膏雨焉。”

  僖公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

  《公羊传》:“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于天下者,惟太山云雨。”

  《谷梁传》:“春正月不雨者,勤雨也。夏四月不雨者,闵雨也。六月雨者,喜雨也。”

  《易稽览图》“降阴为雨。”降阴之雨,润而不破块。

  《春秋汉含孳》:“穴藏先知雨,阴曀未集,鱼已噞。”《喁说题辞》:“一岁三十六雨,天地之气宣。十日小雨,应天文也;十五日大雨,以斗运也。”

  “大节二十四,小节十二”,功德分也,故一岁三十六雨。

  阳制阴,故水为雨。

  阴阳之气,上薄为雨。

  “乐动声仪焦明”至“为雨备。”

  《山海经·西山经》:“符愓之山,其上多棕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中山经》:“光山神,计蒙处之,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鬲山多猨蜼。〈注〉蜼似狝猴,鼻露上向,雨则自县树,以尾塞鼻孔,或以两指塞之。

  《六韬》:太公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管子·四时》篇:“日掌赏,赏为暑;岁掌和,和为雨。”

  《老子道德经》:“骤雨不终日。”

  《文子·十守篇》:“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

  《上德篇》:“湿易雨也。”〈又〉雨之润也,万物解,〈又〉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

  《下德》篇:“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

  《征明》篇:“道无正而可以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云雨,云雨不及阴阳。”

  《范子计然》:“风为天气,雨为地气,风顺时而行,雨应风而下,命曰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成矣。”《列子殷汤》篇:“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

  《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在宥》篇: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广成子曰:“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天运》篇:“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

  《外物》篇:“春雨日时,草木怒生。”

  《尸子》:“神农之理,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日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正四时之制,万物咸利,故曰神雨。”

  吕子《贵信》篇:“秋之德雨,雨不信则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

  《史记·晋世家》:“重耳至秦,缪公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淮南子原道训》:“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

  《俶真训》:“譬若周云之茏苁,辽巢彭濞而为雨,沈溺万物而不与为湿焉。”

  《天文训》:“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

  《地形训》:“凡八纮之气,是出寒暑,以合八正,必以风雨。”〈又〉凡八极之云,是雨天下。八门之风,是节寒暑。八纮八殥八泽之云,以雨九州而和中土。〈又〉“土龙致雨,精神训血气”者,风雨也。

  《缪称训》:“晖目知宴,阴谐知雨。”〈注〉“天将阴,雨则鸣。”《齐俗训》:“若转化而与世竞走,譬犹逃雨也,无之而不濡。”

  《汜论训》:“古者民泽处复穴,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又〉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惟太山。

  《说山训》:“人莫鉴于沬雨,而鉴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荡也。”〈又〉雨之集,无能沾,待其止而能有濡。

  《说林》训:“失火而遇雨,失火则不幸,遇雨则幸也,故祸中有福也。”

  《修务训》禹,“沐浴霪雨,梳栉扶风。”

  《泰族训》:“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其且雨也,阴曀未集而鱼已噞矣。”

  京房《易》飞候:“太平之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岁凡三十六雨。”

  《盐铁论》:“周公太平之时,风不鸣条,雨不破块,旬而一雨,雨必以夜。”

  《孔子》大圣也。尝居上位相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