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朱自清 > 中国歌谣 | 上页 下页
歌谣所受的影响(1)


  歌谣在演进中间,接受别的相近的东西的影响,换一句话,也可说这些东西的歌谣化。古代文化简单,这种情形较少,近代却有很多的例子。现在就所知的分条说明:

  一 诗的歌谣化 这种情形却在古代的歌谣里就有。《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里,有《西门行》两首,一是“晋乐所奏”的“曲”,一是“本辞”。本辞就是徒歌。其辞如下:

  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逮为乐,逮为乐,当及时。何能愁怫郁,当复待来兹?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行去去如云除,弊车羸马为自储。

  《古诗十九首》里也有一首,辞云: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这两首的相同,决难说是偶然。那晋乐所奏一首,与此诗相同之处更多。朱彝尊《玉台新咏·跋》里曾说此诗是文选楼诸学士裁剪后者而成。他的话并无别的证据,我以为是倒果为因;我想那首本辞是从古诗化出来的,而那首晋乐所奏的曲是参照古诗与本辞而定的。这首曲是工歌合乐,不能作歌谣论;但那首本辞确是诗的歌谣化。

  苏州的唱本里,有一首“唐诗唱句”(《吴歌甲集》一〇六、一〇七页),其辞云:

  牡丹开放在庭前,才子佳人笑并肩:“姐姐呀!我今想去年牡丹开得盛,那晓得今年又茂鲜。”“冤家呀!你道是牡丹色好奴容好?奴貌鲜来花色鲜?”郎听得,笑哈哈:“此花比你容颜鲜!”佳人听,变容颜,二目暖暖(原注,或系睁睁之讹)看少年。

  “既然花好奴容丑,从今请去伴花眠;再到奴房跪床前!”

  顾先生找出所谓“唐诗”是唐寅的《妒花歌》,其文云:

  昨夜海棠初着雨,数朵轻盈娇欲语。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妆。

  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见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夜伴花眠!”(《六如居士全集》卷一)

  这种我想是先由一个通文墨的人将原诗改协民间曲调,然后借了曲调的力量流行起来的。

  二 佛经的歌谣化 近来敦煌发现了唐五代的俚曲,有《太子五更转》(详后),《禅门十二时》(罗振玉《敦煌零拾》)等,皆演佛经故事。《白话文学史》上卷里说明这种东西的来源道:“梵呗之法,用声音感人,先传的是梵音。后变为中国各地的呗赞,遂开佛教俗歌的风气。后来唐五代所传的《净土赞》、《太子赞》、《五更转》、《十二时》等,都属于这一类。”(二一四页)梵呗是佛教宣传的一种方法,是支昙龠(月支人)等从印度输入的(二〇五页,二一四页)。“五更调”是直到现在还盛行的曲调,但其来源甚早;据吴立模先生的考查,陈伏知道已有《从军五更转》了(《歌谣周刊》五一号)。《乐府》三十三引《乐苑》曰:“‘五更转’,商调曲。按伏知道已有《从军辞》,则‘五更转’盖陈以前曲也。”那么,《太子五更转》自然是袭用旧调,以期易于流行了。兹将这两首并抄于下:

  一 《从军五更转》

  一更刁斗鸣,校尉逴连城,遥闻射雕骑,悬惮将军名。

  二更愁未央,高城寒夜长,试将弓学月,聊持剑比霜。

  三更夜惊新,横吹独吟春,强听梅花落,误忆柳园人。

  四更星汉低,落月与云齐,依稀北风里,胡笳杂马嘶。

  五更催送筹,晓色映山头,城乌初起堞,更人悄下楼。

  二《太子五更转》

  一更初,太子欲发坐心思,奈知耶娘防守到,“何时得度雪山川。”

  二更深,五百个力士睡昏沉,遮取黄羊及车匿,朱鬃白马同一心。

  三更满,太子腾空无见人。宫里传齐悉达无,耶娘肝肠寸寸断。

  四更长,太子苦行黄里香,一乐菩提修佛道,不借你分上公王。

  五更晓,大地下众生行道了,忽见城头白马纵,则知太子成佛了。(见《歌谣周刊》五一号,刘复先生《致吴立模书》)

  《净土宗的歌谣化》(《民俗》十七、十八期合刊)里,说南阳念佛的老婆婆们,自己杜撰出种种经典。“这种经典用的是歌谣体式。”一般人称为“老婆经”,但“她们自己以为神秘之宝,不肯轻易传人”。兹抄两篇于下:

  (一)《香炉经》

  金香炉,腿又高,一年烧香有几遭?清早烧香一诚心,手托黄香敬灶君。晌午烧香正当午,贤德媳妇劝丈夫。黑了烧香黑古东,贤德媳妇敬公公。南无阿弥陀佛!

  这是关于她们念佛的功课本身的。她们是这样地信佛,她们的全部生活几乎都佛化了,以下一首,便是这一面的例子:

  (二)《线蛋儿经》

  线蛋儿经,线蛋儿经,说是线蛋儿真有功。拿起线蛋儿往东缠,缠的“珍珠倒卷帘”;拿起线蛋儿往西缠,缠的“吕布戏貂蝉”;拿起线蛋儿往北缠,缠的蚨蝶闹花园;拿起线蛋儿往南缠,缠的芍药对牡丹。上缠缠,下缠缠,上缠乌云遮青天;下缠八幅罗裙遮金莲。左缠缠,右缠缠,左手缠的龙吸水;右手缠的篆子莲。南无阿弥陀佛!

  这一篇完全像歌谣,倘然截去了首尾。

  四川有一种“佛偈子”,也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吃斋拜佛的老太太们唱的。刘达九先生说她们“每到做斋醮的时候,便到庙里去拜佛。功课完毕了,……就相聚着唱佛偈子。这种佛偈子虽关于劝善的最多,然而情感方面的,社会家庭方面的也复不少。”(《歌谣纪念增刊》三二页)

  (一)

  香要烧来灯要点,点起明灯过金桥;金桥过了八万里,龙华会上好逍遥。——佛唉那唉阿弥陀。

  这是宣传佛教的理想的。

  (二)

  三根竹子品排生,隔山隔岭来开亲。开亲之时娘欢喜,开亲之后娘痛心。——佛唉那唉阿弥陀!

  这是母亲对于“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儿子的教训。刘先生采得的佛偈子共有三百多首。只就他文中所录而论,除了宣传佛教的,便都是这一类的,老太太们对于她们儿子、媳妇、女儿的教训了。但是也有好事仿作了这种佛偈子来嘲笑她们,下面是广元的一首,系一位赵永余先生告我的:

  半岩山上一苗葱,一头掐了两头空。心想唱个佛偈子,牙齿落了不关风。——佛唉那唉阿弥陀!

  赵先生说,末两句便是讥笑那些佛婆的。这种佛偈子,结尾皆用“佛唉那唉阿弥陀!”是它们的特色。

  顾颉刚先生说:“歌词中以‘西方路上’起兴者甚多,当是受佛曲之影响。”(《吴歌甲集》五五页)又说:“凡佛婆所作歌,大都以‘西方路上’开头。”(同书一三一页)我以为“佛曲之影响”应改为佛“教”之影响,《吴歌甲集》第五二、九五、九六、九七那四首,都以“西方路上”发端,大抵警世之作;而九七《西方路上一只船》,意味最厚:

  西方路上一只船,歇船歇拉金銮殿,牵来牵去佛身边。老人家下船微微笑;后生家下船苦黄连:第一掉弗落好公婆,第二掉弗落好丈夫,第三掉弗落三岁孩童呒娘叫,第四掉弗落四季衣衫件件新,第五掉弗落清水庙前一万鱼(原注,疑当作“湾”鱼),第六掉弗落六六里个财神进我门,第七掉弗落七埭高楼八埭厅,第八掉弗落八色八样弗求人,第九掉弗落九子九孙多富贵,第十掉弗落十代八代好乡邻。

  这后三种似乎都是佛婆的制作,是她们人很多,能自成一社会;她们之有这种佛化的歌谣,可以说与农人之有秧歌是差不多的。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