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③ | 上页 下页
道威斯计划与世界帝国主义


  道威斯计划与世界帝国主义(1)(一九二五年二月)

  道威斯计划[1]对于世界帝国主义的关系里,最重要的问题,便是:英美两国因此计划而能合作,还是格外要冲突起来?本来这一计划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他的对象——德国,却在于他的主体——美国。

  美国资本主义现时加入世界的市场——决不仅是加入欧洲的,当然更不是单对于德国的进攻。这是道威斯计划最重要的背景。美国近年农业经济里有不断的恐慌,工业上又有过度膨胀:一则是因为国内市场的缩小,二则因为银行里资本的过剩。这种经济状况使美国不得不抛弃他的孟禄主义[2],而开始干涉欧事。

  美国到欧洲来找些什么呢?他干涉欧洲的目的,究竟何在?这一问题实在并不容易回答。美国干涉欧事的总政策里,有许多互相牵制甚至于互相反对的派别和力量。

  世界经济政治的总问题里,在欧战之后,这欧洲和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实是一切其他问题的中枢。欧洲大战把欧美之间的关系,根本的变更了。美国资产阶级当欧战之初,故意旁观,一面供给交战国以食粮、军器,以及威尔逊[3]式的口头禅,等到到了相当的时机——德奥和英法双方都疲于奔命的时候,美国突然的加入战争,以逸待劳,终至于攫得世界的霸权。当初美国对欧的贸易日益扩张,利用欧洲的资本,发展美国的“无限的”国内市场;欧战期内美国工业大大的开展,国内市场也还能销纳这些商品。美国的资本家微笑的旁观欧洲人的窘迫,尽着送些小麦和罐头、牛乳去喂他们。可是欧洲,已经非有美国不能生存了,——美国有几种原料是专利的,欧洲没有这些原料便不能维持工业。欧洲向美国购买原料,更使美国的金钱资本日益盈溢起来。可是资本虽然增加起来,美国的经济命运却也就坏起来了。美国国内市场渐渐销纳不下工业的产品,必须设法输出。欧洲的购买力,却因为欧战而大大低落:美国对欧贸易的输出额在战前占美国总输出百分之六二·三,战后跌到百分之五四·八(一九二一——一九二二年);一九二二——二三年,百分之五一·四;到一九二四年,便只剩得百分之五一·一。同时,美国对其他各地的输出,在战后却大大的增加。以战前美国对日本、中国等的输出额各为一百,比较起一九二三——二四年以来,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的表示:

  日本——百分之五百四十一
  中国——百分之四百七十七
  哥伦布[4]——百分之二百九十五
  澳洲——百分之二百三十二
  古巴——百分之二百〇五

  可是,美国对欧输出虽然减少,始终还占百分之五十。而且大概美国输到欧洲去的,一大半是原料,工业制造品只有百分之十八。可见道威斯计划的目的,不在直接输入工业制造品到欧洲去。美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当然四出找寻市场,可是这工业品的市场并不在欧洲,而在亚洲、南美、非洲。欧洲呢,虽然占到美国输出之百分之五十,而对于美国对外贸易的意义,一天天的减下来了。美国工商界对于欧洲的意见,可以简括的说明如下:“欧洲对于美国是资本的销纳地,却不能做美国货物的市场。”

  道威斯计划,是美国实行干涉欧事的第一步;同时,也就是实行销纳美国资本的阴谋。道威斯计划的目的,在于美国财政资本输入欧洲工业,而且开始监督这些工业。德国和美国的报纸,现在已经陆续不断的登载纽约银行家对德国工业投资的消息。据“Bergverxsei Tung”的记载,八个月内,美国资本投入德国工业者,已达一万六千万美金。

  道威斯计划对于美国对外贸易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方面,美国资本侵入欧洲,“恢复”欧洲的工业,使欧洲对于美国原料的需要增加;别一方面欧洲对于原料的需要增加,不但影响到美国的输出,而且还影响到亚洲及南美各国的输出;——于是亚洲及南美对于美国工业品的需要也要增加起来。

  美国对于欧洲,确是不信他能做美国工业品的市场,这差不多已经是美国工商界中一致的意见。可是甚至于销售原料也未必见得有多大的前途。英国对于欧洲的关系却大不相同,英国工业品的销路,向来在欧洲。所以道威斯计划足以恢复德国的购买力——这是英国所愿的;可是道威斯计划能增进德国输出货物的质量——那就是英国所反对的了。

  德国现时是欧洲各国中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熟练工人也最多,工资也最低——照Mitteleuropöische Wirtsohaft登载的统计,有各国工人的工资比例表如下(以英国工资为百分比):

  1

  当德国马克低落的时候,德国资本家拚命的改筑工厂,改筑机器,要想把所有纸马克都变成物质上的不动产,所谓“Fiucht In Sachwerte”——“逃避于物质的价值”。这样一来,当然工业中流通的资本大大减少。所以现时德国有建筑得很好的工厂,机器动力等设备得非常之好,都是用全世界最新的技术;可是没有流通的资本。这样的德国,对于美国是非常之合宜的投资地方。道威斯计划便是想把德国变成工业的殖民地。向来帝国主义的宗主国是以殖民地为销货的市场,如今却要使德国变成造货物而销原料的场所;所以普通的殖民地,是销货的殖民地,德国却成了生产的殖民地,他的生产将要完全受美国财政资本的监督。

  美国资本亦正在找对外贸易的出路,美国人称对外贸易为“The Key to Prosperity”——“幸福之匙”。同时,美国并没有流通资本之不足,却反而有过剩的资本,只要看银行利率的低落,便可以知道美国的金钱过剩了。

  德国、美国两方面的这种情形,都要使美国不得不实行对于德国的“殖资政策”。何况现在对于德国实行经济侵略是最容易的事,不用派一兵,不用放一炮,只要找几位“社会民主党”高叫几声和平主义,造成“恢复欧洲经济”的舆论,便可以着手了。

  道威斯计划正是这种种关系及美国的政策的实现。道威斯计划的目的,正在于使美国资本攫取德国工业的监督权。当然将来德国工业的发展途径,须听美国资本的指挥。美国资本使德国工业专为他制造要输入亚洲及南美的工业品。因为美国本国的工业品成本昂贵,不能和其他各国在亚洲及南美市场上竞争,所以德国的贱价劳动,便成了美国资本剥削的目标,而且是美国占领亚洲及南美市场的工具。

  美国工业或美国管理之下的德国工业,如若占领亚洲、南非、澳洲等处的市场,那么,首先受他的排挤的是谁呢?

  此处,英美之间的冲突,非常之明显。欧战之前,美国的对外贸易在全国商业里还不占重要地位,英美之间的冲突不至于十分明显。那时英国的巨敌正是德国。欧战之后,德国资本差不多绝对没有参加世界贸易的机会与可能;于是世界贸易之中,英国商业的敌人便是美国了。对于英国,不但有被美国排挤出原有商业势力范围之外的危险,而且连自己的殖民地都有划入美国经济势力范围之内的可能。欧战的时候,英国只能制造军用品,他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便有一部分开始发展本地的工业,以图“自我供给”,还有一部分便渐渐受美国商业资本的侵入。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一直到一九二〇年遇见了国内市场的恐慌,才停止的;一九二一——二二年,英国才能勉强争回战前所有的市场。

  然而一九二四年以来,美国商品重新开始占领亚洲、南美、非洲、澳洲的市场;英美之间的冲突,从此又开了一个新时期。第一,美洲方面:有些南美小国的对外贸易本来完全是在美国势力范围之内的,可以不算;单看阿根廷、智利、巴西等国,英美商品之间的竞争和消长,确是很明显的,我们试举巴西为例:战前英国输入占巴西的商品输入全额百分之二四·五,美国占百分之一五·七。战后美国商品便多起来;可是到了一九二二年英国商品又占优势——百分之二三;而美国只有百分之一九·八;一九二三年英国占百分之二四,美国占百分之二〇。比较起战前来,始终美国的商业渐渐战胜。第二,远东方面:远东方面现时的优势还在英国方面;可是美国渐渐排挤英国的趋势,是很明显的。譬如中国:战前英国与香港的输入占中国总输入百分之五六,而美国只占百分之六;到一九二三年英国输入只占百分之十三,香港百分之二六;而美国货已增至百分之一六·五。一九二四年第一季,上海一口岸的输入总共三百另五万两;美国占百分之二七;英国:百分之二五;德国:百分之二二·五;日本:百分之一四。再则,英美对日本的输入亦是如此:一九一三年英国及印度货物占日本总输入额百分之四二·三;美国占百分之一六·八。一九二三年时英国及印度占百分之二七·四;美国便占百分之二三·八。一九二四年上半年,美国对日输入竟已占有日本总输入额百分之三〇。以上这些事例,已经可以证明英美之间的竞争。

  竞争的焦点,当然在于货价的低廉和市场需要的适合。谁的货物便宜而适合市场的需要,他便是这市场的主人。政治势力的作用是很少的。英国殖民地在战时及战后发生了本地的工业,英国要照战前那样禁止殖民地和国外通商,那是不能的了。不但如此,英国殖民地简直自立税关,虽然对英国货往往有优待的办法,然而对于英国并无大利。英国殖民地上已发生的工业,大半恰恰与英国工业相竞争;而美国货物恰好和这些新兴工业相冲突的,反而少些。

  总之,世界贸易之中,有三种动力在这里竞争:一、英国资本;二、美国资本;三、英殖民地的保护关税。假使英国殖民地的关税税率,对于英国货有优待的办法,那就美国工业品必须成本很轻,方才能和英国货竞争。如若关税对英对美是一律的,那么,要看物价及销路了。可是,美国商品有一特点——货样极单纯,花色不多。这一特点有优点亦有弱点。优点是制法及手续简单,成本轻;弱点却是销路不是很广便是很狭。英国商品却正相反,花色多而质量精。美国既因国内市场的拥挤,不得不注意对外贸易,便自然要力谋攫取德国工业,因为只有德国工业的技术,能敌得过英国:花色既多,制法也精。

  如此看来,道威斯计划,确是四方八面想得很周到的。最大缺点,或者是德国没有原料——凡尔塞条约[5]之后,德国所有原料区已割归法国和波兰。然而美国原料仍旧可以供给德国。所以这一难题,也有解决的办法。

  再则,美国加入欧洲的工业市场,目的还不仅在德国;美国现时正在图谋联合德国的煤和法国的钢成一托辣斯[6]或新狄嘉[7],去和英国竞争。施达林[8]说:

  美国本很想以资本输入法国及德国工业,利用他们来调节美国的工商业,譬如联结法国的钢铁业和德国的煤业。……然而英国决不能轻轻让步。

  美国要以自己的资本结合法德工业以与英国钢铁业相竞争,这是无可疑义的。现时美国许多大公司已经组成“欧陆投资公会”,正努力投资到法国和波兰的工业里去。法国在经济上是没有力量足以抵御美国的;——美国并不要立刻讨债,他只要把收藏着的法郎放出去,便足以制法国金融的死命。

  美国资本既然能在德国工业中有了基础,他就要进而有规划的支配德国工业。美国得着了铁路及各大公司的股份,当然很容易调节德国工业,使为己用。德国某几种工业要特别奖励,某几种简直可以缩小生产范围——完全受美国投资的支配。美国原在秘鲁、智利及北美都有铜矿公司,因为在欧洲经营利息更大,竟把北美铜矿停办,而移转到欧洲来。总之,一方面德国工业受美国资本的支配;别方面便是美国资本侵入欧洲工业,而自己国内工业反而可以收缩,以免国内市场的恐慌,而且可以减低工业品的成本,以与英国工业竞争——美国便算成世界贸易的主人翁了。

  美国资本的计划,在德国方面或许首先要发展美国与英国相竞争的几种工业:铜业、铁业、纺织业、机器制造业。再则,美国在欧战时方发生的几种幼稚工业:化学制品、医药品、科学仪器等,便可以和德国合作。美国资本可以将本国及德国这几种工业的产品,占领世界市场。至于美国原有的很发达的工业,如汽车、火车头、火车车辆等,美国资本决不帮助他们在德国发展。

  道威斯计划的目的既然说明,便可一看,究竟英美能否合作。

  英国方面,当然是要德国经济恢复,因为德国亦是欧洲销纳英国工业品的一个大市场。可是,德国要恢复经济,必须有自己的对外贸易,——即使我们所假定的美国监理德国对外贸易不实现,单只德国自己的对外贸易发展或恢复,对于英国已经是很可怕的竞争者。——然而德国没有对外贸易,是不能偿付赔款的。如今德国又得着美国资本的输入,流通资本增多,德国工业品当然能多量的输出,——这对于英国是一大打击。本来对外贸易对于英国和德国是同样的重要——英国输出的工业品,现在已经因为销路减少而收缩生产,失业工人中百分之六十是这种工业里停歇下来的。因此,德国经济之恢复与否,对于英国是一个难题:德国经济发展,对于英国有危险;不恢复呢,英国经济也是没有出路。道威斯计划,是以美国资本恢复德国工业的计划,英国对于这种计划能否与美国合作,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些人以为道威斯计划的实行,是英美合作的表现,是帝国主义巩固的现象——未免太“乐观”了。

  英国资本主义里的势力,大概可以分做两种:一是银行资本,一是工业资本。当伦敦会议[9]决定道威斯计划的时候,英国的代表,正是“五大”(Big Five)银行[10]的重要人物。所以当时所谓英国代表不过是英国银行资本的代表。美国方面的代表团里,却有大工业托辣斯和大银行双方的人物。这次会议上,英美双方所以能得到一致的意见,完全因为美国答应在投资德国时,由英国银行资本做中介的经手人。本来美国在战前向来没有对外的大投资,对于欧洲尤其没有放款的机会。美国对外投资只在最近几年,所以在欧洲没有相当的经手机关。所以美国银行家便利用英国银行的经验,请他们做对德投资的经手人。所谓英美合作不过在这一点罢了。

  因此,美国银行资本及工业资本对于道威斯计划是一致的——对德投资的道威斯计划,一方面是输出余资,别方面是流通美国原料及增加美国管理德国工业的权力;况且美国的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是勾通的。英国却只有极少数财政资本家和美国银行沟通,共同享受对德投资的利益。至于工业资本家,尤其是对外输出的工业,决不能赞成道威斯的计划。英国钢铁业以及其他工业的代表,都已有反对道威斯计划的言论,说道威斯计划是“经济斗争和竞争的新的导火线”。

  假使再加上美国与英国争英属殖民地的经济势力,英美之间的煤汕问题等——英美帝国主义的合作显然是不可能的了。

  原载1925年6月1日《新青年》第2号

  署名:瞿秋白

  注释

  [1]道威斯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处置德国赔款的计划,于1923年由以美国芝加哥银行家道威斯(Charles Cates Dawes,1865—1951)为首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拟定。主要内容是:由协约国监督德意志银行,稳定德国通货;在赔款总数尚未最后确定的情况下,规定德国每年应支付额,以关税、间接税、铁路收入和工业税收为清偿赔款的实际保证;为稳定德国币制,战胜国先给德国贷款8亿金马克(合2亿美元),其中美国承担1亿1千万美元等。

  [2]孟禄主义,今译门罗主义。指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原则。门罗宣布任何欧洲强国都不得干涉南、北美洲的事务,否则就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目的在于反对欧洲各国插足拉丁美洲,并为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作掩护。

  [3]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1924),美国民主党人。1913—1921年任美国总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倡议建立国际联盟,提出所谓“十四点和平提纲”,旨在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

  [4]哥伦布,今译哥伦比亚(Columbia)。拉丁美洲国家。

  [5]凡尔赛和约,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西南凡尔赛宫签订的《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6]托辣斯,今译托拉斯。见本卷第46页注④。

  [7]新狄嘉,今译辛迪加。见本卷第46页注⑤。

  [8]施达林,今译斯大林。见本卷第45页注①。

  [9]伦敦会议,指1924年8月讨论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伦敦国际会议,通过了以道威斯为首的专家会议提出的《道威斯计划》。

  [10]五大银行,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英国银行“五巨头”,即密德兰银行、威斯敏斯特银行、劳埃德银行、巴克莱银行、国民地方银行。1920年五大银行的存款额已占全国银行存款总数的83%,在英国金融业中处于绝对统治地位。

  (1)本文曾收入作者自编论文集,并作了文字校订。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