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胡适 > 胡适考证集 | 上页 下页
吴敬梓年谱(1)


  我的朋友汪原放近来用我的嘉庆丙子本的《儒林外史》标点出来,作为《儒林外史》的第四版。这一番工夫,在时间上和金钱上,都是一大牺牲。他这一点牺牲的精神,竟使我不能不履行为吴敬梓作新传的旧约了。因此,我把这两年搜集的新材料整理出来,作成这一篇年谱。古来的中国小说大家,如《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的作者,都不能有传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最不幸的事。现在吴敬梓的文集居然被我找著,居然使我能给他做一篇一万七八字的详传,我觉得这是我生平很高兴的一件事了。

  (一)家世

  全椒吴氏,远祖以永乐时“从龙”的功劳,“赐千户之实封,邑六合而剖符。迨转弟而让袭,历数叶而迁居”(《文木山房集·移家赋》)。按先生自注,转弟是迁到全椒的始祖。他家起先业农,后来行医;《移家赋》说:

  爰负耒而横经,治青囊而业医。……翻玉版之真切,研《金匮》之奥奇(参看《儒林外史》三十四回高老先生说,“他家祖上几十代行医,广积阴德”)。

  吴敬梓的高祖吴沛,沛父吴谦,谦父吴凤(陈廷敬《吴国对墓志》,见《耆献类征》卷百十五)。吴沛字海若,是一个廪生;陈廷敬说他“道德文学为东南学者宗师”。他的事迹见《全椒志》卷十,页四四。《移家赋》写他的高祖很详细;有云:

  自束发而能文,及胜衣而稽古;绍绝学于关闽,问心源于邹鲁。……贫居有等身之书,干时无通名之谒。

  吴沛著有《诗经心解》六卷,《西墅草堂集》十二卷(《志》,卷十五)。

  吴沛生子五人,“四成进士,一为农,终布衣”。这五人的名字是:国鼎,国器,国缙,国对,国龙(次第见《吴国对墓志》)。

  吴国鼎,字玉铉,崇祯癸未进士(《明进士》、《题名录》注六合籍),授中书舍人。有《薖园集》及《诗经讲义》(《志》十,参《志》十五)。

  吴国龙,字玉䯄,也是崇祯癸未进士,授户部主事。清顺治时,他降了清朝;康熙初,授工科给事中,改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后来转到礼科掌印给事中。他虽是《贰臣传》中人物,但做谏官时颇有声名,有《吴给谏奏稿》八卷,《心远堂集》三十四卷(《志》十,页十六;参《志》十五)。

  吴国缙,字玉林,顺治壬辰进士,改教职,做江甯府教授。《志》上称他“性开敏,于书无所不读”。有《诗韵正》五卷,《世书堂集》四十卷(《志》十,又十五)。

  吴国器,字玉质,以布衣终老,道德甚高,王士祯有“用韦左司寄全椒道士韵,追赠国器,甚称美之”(《志》十一)。《移家赋》自注云,“布衣公无疾而终,人传仙去”。

  这四人是吴敬梓的伯叔曾祖。他本身的曾祖吴国对,字玉随,号默岩,和国龙是双生的。国对排行第四,但他登第却在最后,直到顺治甲午中举人,戊戌中第一甲第三人(俗称探花)。《移家赋》说:

  似子固兄弟四人,吾先人独伤晚遇。常发愤而揣摩,遂遵道而得路。三殿胪传,九重温语;宫烛宵分,花砖月午。张珊网于海隅,悬藻鉴于畿辅。诏分玉局之书,渴饮金茎之露。羡白首之词臣,久赤墀之记注。

  海隅的珊网指他典试福建,畿辅的藻鉴指他提督顺天学政。末两联指他由编修做到侍读。赋中说他“发愤揣摩,遵道得路”,也是写实的。他是一个八股大家,方嶟做《文木山房集序》,曾说:

  全椒吴侍读公以顺治戊戌登一甲第三人进士及第,其所为制义,衣被海内;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李文贞公其一也。

  但方嶟又说他的“诗古文辞与新城王阮亭先生齐名”,《全椒志》(十,页四五)也说他“才学优瞻,工诗赋,善书;言论丰采为一时馆阁所推重”(全椒新修的志,末尾附有他的序)。陈廷敬作他的《墓志》,说:

  君于古文研论最深,而工于骚赋之作,故独喜多为诗;其愁忧欢愉离合讽谕警戒之旨,恒发之于诗,名曰《诗乘》。

  他的遗集后来编为《赐书楼集》二十四卷(《全椒志》十五)。

  据陈廷敬的《吴国对墓志》,国对生三子,长子名旦,次名勖,次名升。吴旦即是吴敬梓的祖父,字卿云,增监生,考授州同知,是一个孝子,事迹见《全椒志·孝友传》。陈廷敬说:“旦贤而有文。”但他死的很早,故《移家赋》不提到他的历史。《全椒志·艺文志》说他有《月潭集》。

  吴旦的亲弟吴勖也在《孝友传》,幼弟吴升是一个举人。吴国龙的儿子吴昺,中康熙三十年榜眼,很有文名,著有《卓望山房集》及《玉堂应奉集》,曾充宋、金、元、明四朝诗选掌局官。他的哥哥吴晟也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也有文学的名誉。

  所以吴敬梓自己写他曾祖以后的家世道:

  五十年中,家门鼎盛。陆氏则机云同居,苏家则轼辙并进。子弟则人有凤毛,门巷则家夸马粪。绿野堂开,青云路近。……卮茜有千亩之荣,木奴有千头之庆。……故物唯存于簪笏,旧业不系于貂珰。……图史与肘案相错,绮襦与轩冕俱忘。……鼎文有证谬之辨,金根无误改之伤。羡延陵之歜子,擅海内之文章。(《移家赋》)

  这一段可以比较《儒林外史》第三十回郭铁笔说的“尊府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一大段。三鼎甲真实只有两个:一个榜眼,一个探花。杜少卿的曾祖,《外史》说是状元,其实是探花吴国对。国对有《赐书楼集》,《外史》第三十一回写杜少卿的家中,“左边一个楼,便是殿元公的赐书楼”,可以互证。

  吴敬梓的父亲生在这个环境里,看惯了富贵与文学,觉得不很可贵,所以他立志要做圣贤了。《移家赋》注里说他父亲曾做“赣榆教谕,捐赀破产兴学宫”。我们靠这一点线索,在《全椒志》卷十二,页二四上,寻出他名叫吴霖起(陈廷敬也说吴旦生一子,名霖起),是康熙丙寅(1686)的拔贡,做江苏、赣榆县的教谕。《志》里没有他的传,但《移家赋》说他的生平很详细:

  吾父于是仰而思,坐以待;网罗于千古,纵横于百代;为天下之楷模,识前贤之纪载。……讲学邹峄,策名帝都。摩石鼓之文,听圜桥之书。当捧檄之未决,念色养之堪娱。……方遂茅容之愿,遽下皋鱼之泣;肝干肺焦,形变骨立。……丧葬既毕,精业维勤;卷之万象,挥之八垠;守子云之玄,安黔娄之贫。观使才于履屐,作表帅于人伦。……马帐溢执经之客,鹿车骈问字之人。

  赣榆在江苏的东北海边,故赋中说:

  暮年黉舍,远在海滨;时矩世范,律物正身。……鲑菜萧然,引觞徐酌;既横舍之既修,歌泮水而思乐。

  末二句指他捐产修学宫的事。后文又有注云,

  先君于壬寅年(1722)去官,次年辞世。

  《儒林外史》里写杜少卿的父亲“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第三十四回),又说他做“江西赣州府知府”(第三十一回)。赣州是暗射赣榆县;因为要说他做知府,所以不能不说中进士了。第三十一回杜慎卿说:

  我那伯父是个清官,家里还是祖宗丢下的些田地。

  第三十四回高老先生说:

  到他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已经是个呆子了:做官的时候,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著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弟,劝农桑”的呆话。这些话是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词藻,他竟拿着当了真;惹的上司不喜欢,把个官弄掉了。

  这一段说他父亲丢官的原因,可以补志传的不完。

  吴霖起死后,家业遂衰。《移家赋》接着说:

  于是君子之泽,斩于五世。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假荫而带狐令,卖婚而缔鸡肆。……侯景以儿女作奴,王源之姻好唯利。贩鬻祖曾,窃赀皂隶。若敖之鬼馁而,广平之风衰矣!

  总结上文,作为一表:

吴敬梓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