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现代名家 > 戴望舒 | 上页 下页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笔名有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诗人、翻译家。

  1922年8月,发表小说《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1925年6月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8年,发表诗作《雨巷》,一举成名。1932年11月,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1937年抗战爆发后,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3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干事。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1946年8月,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1947年8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

  ***

  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卷第23期。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同年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创作《雨巷》。因参加左翼活动,避居于松江施蛰存家中。与其妹施绛年相恋。

  1928年,《雨巷》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与施蛰存、刘呐鸥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989弄(海宁路口)公益坊16号开办水沫书店。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开除原因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一4月,乘船回国到上海。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1938年任教于同济大学。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在上海法租界亨利路(新乐路)100弄永利村30号,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戴望舒在《新诗》上翻译介绍了叶赛宁等诗人的作品。《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1937年1月,第3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3月,“文协”香港分会成立,为适应环境,改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3年1月,寄穆丽娟“离婚契约”;5月30日,与杨静(丽萍)在香港结婚。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经周煦良介绍,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暨南大学解聘。8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小说史,同时兼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

  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被上海市立师专校长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说是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携妻女再度赴港。

  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2月28日上午,自行注射麻黄素(因长期患有哮喘病,平日自行注射麻黄素以缓解症状),结果因药物过量导致昏迷,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茅盾题碑“诗人戴望舒之墓”。

  ***

  戴望舒新诗属象征派,以音节和色彩见称,能避开晦涩的弊病,代表作是《雨巷》,极受好评。《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颇有张力,节奏起伏配合诗情;《旅思》和《萧红墓畔口占》两首,语言纯厚天然,富于中国情韵。一般作品则语言欧化,迷于细节,耽于情调,题材不广,深度不足,未能逼近现实。戴望舒有些新诗模仿现代法国诗人,尤其是耶麦的作品,颇为耐读。

  出版有4本诗集:

  《我的记忆》 1929年 水沫书店出版
  《望舒草》 1933年 在国外编订
  《望舒诗稿》 1937年 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社
  《灾难的岁月》 1948年 星群出版社初版

  ***

  经典歌曲《初恋女》,由戴望舒作词,陈歌辛作曲。

  ***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少女之誓》法国 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书店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 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书店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亚细亚
  《天女玉丽》法国 保尔.穆杭著,1929、尚志
  《爱经》古罗马 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水沫书店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 伊可维支著,1930,水沫书店
  《一周间》 苏联 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水沫书店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 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
  《青色鸟》法国 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书店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天马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 梅里美著,1925、中华书局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印书馆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印书馆
  《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商务印书馆
  《比较文学论》法国 提格亨著,1937,商务印书馆
  《密友》意大利 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三通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 波德莱尔著,1947,怀正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 洛尔伽著,1956,作家出版社

  家庭

  父亲:戴立诚,字修甫(1881-1936),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
  母亲:卓佩芝,祖籍浙江南塘。

  姐姐:戴瑛,名麓玫,小名阿宝。

  第一任妻子:穆丽娟,1917年生于浙江慈溪,著名作家穆时英之妹。1936年与戴望舒结婚,1943年离婚。
  第二任妻子:杨静(丽珍),1943年与戴望舒结婚,1949年离婚。

  长女:戴咏素,1937年生,穆丽娟之女。
  次女:戴咏絮,1943年生,杨静之女。
  三女:戴咏树,1945年生,杨静之女。

  情感经历

  戴望舒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妻子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

  1927年,大革命失败,戴望舒、杜衡到松江县施蛰存家避难。这个时期,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大妹妹施绛年。施绛年虽然比他年幼5岁,却因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戴望舒那样既冲动又忧郁内向。两人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上戴望舒童年一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瘢痕,也使施绛年不悦,这给他们的爱情蒙上了阴影。1928年,戴望舒以跳楼相逼,施绛年无奈只得接受戴望舒。1931年,两人订婚,施绛年此时实已爱上他人,便以希望戴完成学业以保证以后经济无碍催促他出国读书。第二年,戴守约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没过多久便传来施绛年移情别恋的消息,戴望舒伤心不已,无心学习。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证实施绛年已移情别恋,他便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这段长达8年的苦恋。

  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1936年,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穆丽娟是仰慕他的才华与他走到一起的,两个人本应该有很好的婚后生活。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样去爱一个女人,在家只顾自己读书写字,很少与妻子交流,直把一颗爱着他的心,降到冰点,离开他时,他才后悔,再次以死相逼,然而这回也没能把妻子逼回来。1940年冬,戴望舒无奈在离婚协议上签字。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出了种种努力希望挽回,然而杨静心意已决无法挽回,戴望舒只得一直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杨静无奈之下与姓蔡的青年相偕出走。
戴望舒

戴望舒

戴望舒

戴望舒

戴望舒

1936年戴望舒与徐迟合影

戴望舒

1936年5月,戴望舒穆丽娟婚礼。徐迟为伴郎。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