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名家 > 苏洵 | 上页 下页
苏洵简介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约于此年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

  天圣五年(1027年),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18岁。

  天圣六年(1028年),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

  天圣八年(1030年),游成都,于重九日至玉局观见青城山张仙师画像,用身佩玉环换回安置于家中,每日旦起焚香祷告祈求得子,是年冬生长子景先。

  明道元年(1032年),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明道二年(1033年),程夫人生次女。

  景祐二年(1035年),程夫人生幼女,因排行第八故称“八娘”。

  景祐三年(1036年),在家继续发奋读书。程夫人生次子苏轼。兄长澹居家中,仲兄苏涣为开封士曹官有两子两女。

  景祐四年(1037年),去京师礼部考取进士,未被录取。长兄澹病逝于家。

  景祐五年(1038年),又举茂才异等不中,返回家中,继续闭门苦读。长子景先年仅八岁而亡。

  宝元二年(1039年),程夫人生幼子苏辙。是年苏洵到阆州(现在的四川阆中县)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颇受感动,不久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

  宝元三年(1040年),仲兄苏涣从开封士曹移任阆州通判。

  庆历二年(1042年),在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并教授苏轼读书。是年次妹病亡。

  庆历三年(1043年),送苏轼入天庆观北极院小学读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

  庆历五年(1045年),离家出外游学,自眉州出发到嘉州,游峨眉山,然后顺流而下从夔州巫峡下荆诸,准备前往京师。程夫人在家教授苏轼《范滂传》。

  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1047年到1055年),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年间苏洵的幼女八娘在舅父(公公)家遭受虐待,忧愤而死,苏洵苏轼苏辙与程浚及程之才断绝来往。苏洵也多次远游,和成都官员张平交好,张平曾向欧阳修举荐苏洵,未果。

  嘉祐初年(1056年),携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啊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

  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六月具官船,由苏轼苏辙扶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

  治平四年(1067年),四月,苏轼苏辙护丧还家,十月与其母合葬。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