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类书 > 古今圖書集成·乾象典 | 上页 下页
第十五卷


  陰陽部彙考

  《易經》

  《乾卦》

  乾:元、亨、利、貞。

  〈本義〉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一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伏羲仰觀俯察,見陰陽有奇耦之數,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耦以象陰。見一陰一陽有各生一陰一陽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於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

  又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本義〉陽謂九,下謂潛。〈大全〉雙湖胡氏曰:《小象》於《乾》曰「陽在下也」,於《坤》曰「陰始凝也」,陰陽之稱始此,蓋以六十四卦陰陽之初爻,即太極所生兩儀之一,以為諸卦通例。陰陽之名一立,而動靜、健順、剛柔、奇偶、小大、尊卑、變化、進退、往來之稱,亦由是而著矣。

  又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程傳〉方陽微潛藏之時、君子亦當晦隱、未可用也。

  《坤卦》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本義〉一者,偶也,陰之數也。坤者,順也,陰之性也。陰之成形,莫大於地,此卦三畫皆偶,故名坤而象地。重之又得「坤」焉,則是陰之純,順之至,故其名與象皆不易也。「牝馬順而健行」者,陽先陰後,陽主義,陰主利,西南陰方,東北陽方,安順之為也,貞健之守也。

  又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大全〉劉氏曰:《坤》初六在《姤》為五月。一陰始生,使有凝意,驗之井泉已寒,然去冰霜之時尚遠。聖人見微知著,謂所履者已凝之霜,馴致其道,則至「堅冰」矣。

  《泰卦》

  《泰》:「小往大來,吉,亨。」

  〈程傳〉「小」,謂陰。大,謂陽。往往,居於外也。「來,來」,居於內也。陽氣下降,陰氣上交也。陰陽和暢,則萬物生,遂天地之《泰》也。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否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本義〉《否》,閉塞也。正與《泰》反。

  《繫辭上傳》

  一陰一陽之謂道

  〈本義〉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大全〉朱子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何以謂之道?當離合看。「一陰一陽之謂道」,則陰陽是氣不是道,所以為陰陽者乃道也。若只言「陰陽之謂道」,則陰陽是道。今曰一陰一陽,則是所以循環者乃道也。「一闔一闢謂之變」,亦然。又曰:「理則一而已。」其形者則謂之器,其不形者則謂之道。然而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立。蓋陰陽「亦器也,而所以陰陽者道也。是以一陰一陽,往來不息,而聖人指是以明道之全體也。此『一陰一陽之謂道』之說也。」問:「『一陰一陽之謂道』,便是太極否?」曰:「陰陽只是陰陽,道便是太極。程子說:『所以一陰一陽者,道也』。」問:「一陰一陽之謂道」,曰:「以一日言之,則晝陽而夜陰;以一月言之,則朢前為陽,朢後為陰。以一歲言之,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從古至今,恁地滾將去,只是這箇陰陽,是孰使之然哉?乃道也。」從此句下文分兩腳,此氣之動,為人為物,渾是一箇道理。故人未生以前,此理本善,所以謂「繼之者善」,此則屬陽;氣質既定,為人為物,所以謂「成之者性」,此則屬陰。又曰:「一陰一陽」,此是天地之理。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繼之者善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此成之者性也。」這一段是說天地生成萬物之意,不是說人性上事。

  又

  陰陽不測之謂「神」,

  〈本義〉《張子》曰:「兩在,故不測。」

  又

  陰陽之義配日月,

  〈大全〉《朱子》曰:「陰陽之義,便是日月相似。」

  《周禮》

  《地官》

  《大司徒》:「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

  〈注〉「陽禮」謂鄉射、飲酒之禮也;「陰禮」謂男女之禮。昏姻以時,則男不曠、女不怨。

  牧人凡陽祀用騂牲毛之陰祀用黝牲毛之

  〈注〉陰祀,祭地北郊及社稷也。陽祀,祭天於南郊及宗廟。

  山虞仲冬斬陽木仲夏斬陰木

  〈注〉「陽木」,生山南者;陰木生山北者。

  《春官》

  《大宗伯》「以天產作陰德,以中禮防之;以地產作陽德,以和樂防之。」

  〈注〉天產者動物,地產者植物。陰德陰氣,在人者陰氣虛,純之則劣,故食動物,作之使動,過則傷性,制中禮以節之。陽德陽氣,在人者陽氣盈,純之則躁,故食植物,作之使靜,過則傷性,制和樂以節之。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為樂器

  〈注〉陽聲屬天,陰聲屬地,天地之聲布于四方。鄭司農云:「陽律以竹為管,陰律以銅為管。」竹,陽也;銅,陰也,各順其性,同助陽宣氣與之同,皆以銅為之。

  卜師凡卜辨龜之上下左右陰陽以授命龜者而詔相之

  〈注〉「陰後弇也。」「陽前弇也。」

  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

  〈注〉其歲時,今歲四時也。天地之會,建厭所處之日辰,陰陽之氣,休王前後。〈疏〉天地之會,陰陽之氣,年年不同,故云今歲四時也。建謂斗柄所建,謂之陽建,故左還于天。厭謂日前一次,謂之陰建,故右還于天。故《堪輿天老》曰:「假令正月陽建于寅,陰建在戌日辰者,日據幹,長據支,觀此建厭所在,辨陰陽之氣,以知吉凶也。」

  家宗人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音媚〉

  〈注〉天人陽也。地物,陰也。陽氣升而祭鬼神,陰氣升而祭地祇。物鬽,所以順其為人與物也。〈疏〉鄭云:「天人陽也」者,此解冬日至祭天神人鬼之意,以其陽,故十一月一陽生之月,當陽氣升而祭之也。云「地物陰也」者,此解夏日至祭地祇之意,以其陰,故五月一陰生之日,當陰氣升而祭之也。云「所以順其為人與物也」者,各順陰陽,而在冬夏至也。

  《秋官》

  《柞氏》,「夏日至,令刊陽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剝陰木而水之。」

  〈註〉《刊剝》謂砍去次地之皮,火之水之,使其肄不生。〈疏〉夏至之日則陰生,冬至陽生。陽木得陰而鼓,陰木得陽而發,故須其時而刊剝之也。《山虞》取其堅刃,冬斬陽,夏斬陰,此欲死之故,「夏陽木,冬陰木。」

  《冬官》

  《輪人》「凡斬轂之道,必矩其陰陽。陽也者,稹理而堅;陰也者,疏理而柔。是故以火養其陰,而齊諸其陽,則轂雖敝不藃。」

  〈疏〉此欲斬轂之時,先就樹刻之記,識其「向日為陽、背日為陰」之處。必記之者,為後以火養其陰故也。轂若不以火養,炙陰柔之處,使堅與陽齊等,後以革鞔陰柔之處,木則疲減。革不著木,必有暴起。若以火養之,雖敝盡不藃暴也。

  矢人水之以辨其陰陽夾其陰陽以設其比

  〈訂義〉趙氏曰:「陽竹輕清,陰竹重濁,然生而混成,不可辨也。惟水隨物輕重,而應之以浮沉。」所以辨其陰陽者,欲以設其比,須使輕重均方可也。

  《禮記》

  《月令》

  仲夏之月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

  〈陳註〉夏至日長之極,陽盡午中,而微陰眇重淵矣,此陰陽爭辨之際也。「物之感陽氣而方長者生,感陰氣而已成者死」,此死生分判之際也。〈大全〉方氏曰:「陰陽爭者,以陰方來而陽始遇,遇故爭也。仲冬亦言之者,以陽方來而與陰遇故也。陽主生,陰主死,微陰既生,則萬物向乎死矣,故死生之理于是分也。」

  又

  仲冬之月,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

  〈註〉《爭》者,陰方盛,陽欲起。

  《禮運》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疏〉陰陽,則天地也。據其氣謂之陰陽,據其形謂之天地。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二氣相交乃生,故云「陰陽之交」也。〈大全〉陳氏曰:「人受陰陽二氣而生,此身莫非陰陽,如氣陽,血陰,脈陽體陰頭陽足陰,上體為陽,下體為陰。至于口之語默,目之寤寐,鼻息之呼吸,皆有陰陽分屬。」又曰:「鬼神,只是陰陽二氣之屈伸往來。自二氣言之,神是陽之靈,鬼是陰之靈;自一氣言之,則氣之方伸而來者,屬陽為神;氣之已屈而往者,屬陰為鬼。其實二」氣,亦只一氣耳。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於山川。

  〈大全〉劉氏曰:「天也者,陽氣之所積,故曰秉陽焉。地也者,陰氣之所積,故曰秉陰焉。陰氣合陽于天上,則為日星,是以其光下垂焉。陽氣合陰於地下,則為山川,是以其竅上通焉。」

  又

  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

  〈陳註〉「情之善者屬陽,惡者屬陰」,求其端於陰陽,則善惡可得而見。〈大全〉方氏曰:「陰陽者,萬物之情。以陰陽為端,則其情可探而見,故情可睹也。」

  又

  是故《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

  〈疏〉天地二形既分,而天之氣運轉為陽,地之氣運轉為陰。而制《禮》者,「貴左以象陽」,「貴右」以法陰。又因陽時而行賞,因陰時而行罰也。

  《黃帝素問》

  《金匱真言論》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得為施鍼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陽離合論》

  岐伯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

  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天元紀大論》

  《鬼臾區》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

  「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

  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木也。是謂《六元》。

  《五運行大論》

  《黃帝問》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聞五運之數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余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水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己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可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帝曰:「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帝曰:「何謂下?」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

  《六微旨大論》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葢,南面而待之也。」

  《五常政大論》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大小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

  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湊理」開閉之常,大小之異耳。帝曰:其于壽夭何如?岐伯曰: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帝曰:「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汲冢周書》

  《時訓解》

  「草木不黃落」,是謂愆陽。水不冰,是謂陰負。水泉不動,陰不承陽。

  《管子》

  《乘馬篇》

  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時之短長,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然則陰陽正矣。雖不正,有餘不可損,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損益也。

  《四時篇》

  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

  《淮南子》

  天文訓

  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

  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水曰《內景吐氣者施,含氣者化,是故陽施陰化。天之偏氣,怒者為風;地之含氣,和者為雨。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為霆,亂而為霧。陽氣勝則散而為雨露,陰氣勝則凝而為霜雪。毛羽者,飛行之類也,故屬於陽。介鱗者,蟄伏之類也,故屬於陰。日者,陽之主也,是故春夏則群獸除,日至而麋鹿解。月者,陰之宗也,是以月虛而魚腦減,月死而蠃蛖膲。

  陰氣極,陽氣萌,故曰「冬至為德。」陽氣極,陰氣萌,故曰「夏至為刑。」陰氣極則北至北極,下至黃泉,故不可以鑿地穿井,萬物閉藏,蟄蟲首穴,故曰「德在室。」陽氣極則南至南極,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萬物蕃息,五穀兆長,故曰「德在野。」日冬至則水從之,日夏至則火從之,故五月火正而水漏,十一月水正而陰勝。

  「陽氣為火,陰氣為水,水勝故夏至濕,火勝故冬至燥,燥故炭輕,濕故炭重。日冬至,井水盛,盆水溢,羊脫毛,麋角解,鵲始巢。」「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日夏至而流黃澤,石精出,蟬始鳴,半夏生,蚊虻不食駒犢,鷙鳥不搏黃。日「八尺之景,修徑尺五寸,景修則陰氣勝,景短則陽氣勝,陰氣勝則為水,陽氣」勝則為旱。陰陽刑德有七舍。何謂七舍?室、堂、庭、門、巷、術野。十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後日至十五日,而徙所居,各三十日。德在室則刑在野,德在堂則刑在術,德在庭則刑在巷,陰陽相得,則刑德合門。八月二月,陰陽氣均,日夜分平,故曰「刑德合門。」

  天不發其陰,則萬物不生,地不發其陽,則萬物不成。

  夏日至則陰乘陽,是以萬物就而死。冬日至則陽乘陰,是以萬物仰而生。晝者陽之分,夜者陰之分,是以陽氣勝則日修而夜短,陰氣勝則日短而夜修。

  《道》曰:「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

  天地以設,分而為陰陽。陽生于陰,陰生于陽,陰陽相錯,四維乃通。

  地形訓

  「至陰生牝」,至陽生牡。

  本經訓

  「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埒類。贏縮卷舒,淪於不測,終始虛滿,轉於無原。

  《大戴禮》

  曾子天圓

  「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興作也。陰陽之氣,各盡其所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毛蟲毛而後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

  「介蟲介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唯人為倮匈而後生也,陰陽之精也。毛蟲之精者曰麟,羽蟲之精者曰鳳,介蟲之精者曰龜,鱗蟲之精者曰龍,倮蟲之精者曰聖人。龍非風不舉,龜非火不兆,此皆陰陽之際也。

  宋周子太極圖

  宋周子太極圖

  朱子曰 :「此所謂無極而太極也,所以動而陽,靜而陰之本體也。」然非有以離乎陰陽也,即陰陽而指其本體,不雜乎陰陽而為言爾。此○之動而陽,靜而陰也,中○者其本體也。者,陽之動也○,之用所以行也。者陰之靜也○,之體所以立也。者。之根也。者。之根也。此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ㄟ者,陽之變也。者,陰之合也。陰盛故居「右。」陽盛故居「左。」陽穉,故次「火。」陰稚,故次「水。」沖氣,故居中而水火之。「《交》系乎上」;陰根陽,陽根陰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土,土而金,金而復水,如環無端,五氣布而四時行也○。五行一陰陽,五殊二實,無餘次也。陰陽一太極,精粗本末,無彼此也。太極本無極,上天之載無聲臭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氣殊質異,各一其○無假借也。此無極二五所以妙合而無間也○。「乾男坤女」,以氣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萬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

  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蓋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觀之。則沖漠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具於其中矣。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者也。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 ,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 ,而木火陽也,水金陰也。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錯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蓋五行之變至於不可窮,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至其所以為陰陽者,則又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夫豈有所虧欠間隔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異質,四時異氣,而皆不能外乎陰陽。陰陽異位,動靜異時,而皆不能離乎太極。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夫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此無極,二五所

  以混融而無問者也。所謂妙合者也。真以理言,無妄之謂也。精以氣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氣聚而成形也。蓋性為之主,而陰陽五行為之經緯錯綜,又各以類凝聚而成形焉。「陽而健者成男」 ,則父之道也。「陰而順者成女」 ,則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氣化而生者也。氣聚成形,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變化無窮矣。

  陰陽部總論一

  《易經》。

  坤卦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程傳〉為下之道,不居其功,含晦其章美,以從王事,代上以終其事,而不敢有其成功也。猶地道代天,終物而成功,則主於天也。「妻道」亦然。〈大全〉朱子曰:天地之間,萬物粲然而陳者,皆陰麗於陽,其美外見者也。六三、六五,皆以陰居陽,故三則曰「陰雖有美」,而五則曰美在其中,然三方進而位不中者也,故雖有美而尚含之。五正位而居體者也,故美在其中而發於事業。人臣事業之著於世,固自有時,殆不可挾才能而躐進,以取三五同功嫌迫之禍也。

  又

  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元黃者、天地之雜也、天元而地黃。

  〈程傳〉陽大陰小,陰必從陽。陰既盛極,與陽偕矣,是疑於陽也。不相從則必戰。卦雖純陰,恐疑無陽,故稱「龍。」見其與陽戰也「于野」,進不已而至于外也。盛極而進不已,則戰矣。雖盛極不離陰類也。而與陽爭,其傷可知,故稱「血。」陰既盛極,至與陽爭,雖陽不能無傷,故其血元黃。〈本義〉疑,謂鈞敵而無小大之差也。《坤》雖無陽,然陽未嘗無也。血,陰屬,蓋氣陽而血陰也。元黃,天地之正色,言陰陽皆傷也。

  繫辭下傳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本義〉震坎艮為陽卦,皆一陽二陰;巽離兌為陰卦,皆一陰二陽。〈大全〉潛室陳氏曰:二耦一奇,即奇為主,是為陽卦。二奇一耦,即耦為主,是為陰卦。故曰「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

  〈本義〉凡陽卦皆五畫。凡陰卦皆四畫。〈大全〉三山林氏曰:「陽卦宜多陽而多陰,陰卦宜多陰而多陽,何也?蓋陽卦之數必五,奇數也,奇則陰畫自多;陰卦之數必四,耦數也,耦則陽畫自多。其多陰多陽,皆自然而然,非人力所能參也。」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本義〉君謂陽,民謂陰。〈大全〉《朱子》曰:「二君一民,試教一箇民而有兩箇君,看是甚模樣?」

  又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大全〉朱子曰:乾,陽物;坤,陰物。陰陽,形而下者;乾坤,形而上者天地之撰,即是說他做處○。徐氏曰:陽畫為乾,陰畫為坤。門猶闔戶闢戶之義,一闔一闢,為《易》之門,其變無窮,皆二物也。「陰陽合德」,謂二物交錯而相得。有合「剛柔有體」,謂成卦爻之體也。「天地之撰」,陰陽造化之迹也。有形可擬,故曰「體神明之德」,陰陽健順之性也。有理可推,故曰「通○。」凌氏曰:乾坤物於陰陽,而由陰陽以闔闢,故曰乾,陽物也。坤,陰物也○。胡氏曰:其初也,陰陽分而為兩儀,陰陽之合則為四象八卦,而剛柔於是乎有體。著而天地之撰,微而神明之德,皆自乾開其始,而坤成其終,故曰「乾坤《易》之門。」

  說卦傳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大全〉朱子曰:「觀變於陰陽」,且統說道有幾畫陰,幾畫陽,成個甚卦?「發揮剛柔」,卻是就七八九六上說。初間做這卦時,未曉得是變與不變,及至發揮出剛柔了,方知這是老陰少陰,那是老陽少陽。楊氏曰:「數既形矣,卦斯立焉。聖人因其變之或九或七而為陽,因其變之或六或八而為陰,變至十有八而卦成焉。聖人無與」也,特觀其變而立之爾,故曰:「觀變於陰陽而立卦。」卦既立矣,爻斯生焉。聖人因其數之陽而發明其為爻之剛;因其數之陰而發明其為爻之柔。聖人無與也,特發揮之爾,故曰:「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又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大全〉朱子曰:「陰陽是陽中之陰陽,剛柔是陰中之陰陽。剛柔以質言,是有箇物了,見得是剛底柔底。陰陽以氣言。仁義看來當作義與仁,當以仁對陽。仁若不是陽剛,如何做得許多造化?義雖剛,卻主於收斂,仁卻主發舒,這也是陽中之陰,陰中之陽,互藏其根之意。且如今人用賞罰,到得與人,自是無疑,便做將去。若是」刑殺時,便遲疑不肯果決做,這見得陽舒陰斂,仁屬陽,義屬陰處。勉齋黃氏曰:「天之道不外乎陰陽,寒暑往來之類是也。地之道不外乎剛柔,山川流峙之類是也。人之道不外乎仁義,事親從兄之類是也。陰陽以氣言,剛柔以質言,仁義以理言。雖若有所不同,然仁者陽剛之理也,義者陰柔之理也」,其實則一而已。

  又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

  〈大全〉楊氏曰:他卦不言戰,而《乾》言戰,則乾西北之卦,九十月之交,陰盛陽微之時,故不能無戰。何則?陰疑於陽必戰,不然,則《坤》之上六十月之卦也,何以言「龍戰于野?」由此而觀,則言陰陽相薄之語,不為虛設矣。

  禮記

  禮器

  天道至教,聖人至德。廟堂之上,罍尊在阼,犧尊在西。

  廟堂之下,縣鼓在西,應鼓在東,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君西酌犧象,夫人東酌罍尊,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

  〈陳註〉「天道陰陽之運」,極至之教也;「聖人禮樂之作」,極至之德也。〈大全〉周氏曰:「雷,陽也;牛,陰也。故罍尊在左而犧尊在右者,陰陽之位也。以縣鼓而對應鼓,則應鼓非縣,乃旋之者也;以應鼓而對縣鼓,則縣鼓非應,乃倡之者也。倡者為陽,和者為陰,故縣鼓在右而應鼓在左者,陰陽之配也。君在東阼,所以祖日之生於東;夫人在西房,所以祖月之生於西,此陰陽之位也。君在東阼,而西」酌犧象,所以祖日之西行。夫人在西房而東酌罍尊,所以祖月之東行,此陰陽之配也。君陽也,夫人陰也,君與夫人之禮交舉於上,此陰陽之體見於禮者也。六律,陽聲也;六呂,陰聲也。律呂之聲交應於下,此陰陽之聲發於樂者也。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道者德教之所自出也。

  郊特牲

  饗禘有樂,而食嘗無樂,陰陽之義也。「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故春禘而秋嘗,春饗孤子,秋食耆老,其義一也,而食嘗無樂。飲養陽氣也,故有樂;食養陰氣也,故無聲。凡聲陽也,鼎俎奇而籩豆偶,陰陽之義也。

  〈大全〉長樂陳氏曰:「鼎俎之實,以天產為主,而天產陽屬,故其數奇。籩豆之實,以地產為主,而地產陰屬,

  故其數偶。」

  又《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

  〈陳註〉樂所以發陽道之舒暢,禮所以肅陰道之收斂。一闔一闢,而萬事得宜也。

  又

  「君之南鄉」,答陽之義也。

  〈大全〉周氏曰:「陽即天也。」

  又

  社祭土而主陰氣也。「君南鄉於北牖下」,答陰之義也。

  〈陳註〉地秉陰,則社乃陰氣之主。社之主設於壇上北面,而君來北牆下,南向祭之。蓋社惟立壇壝而環之以牆,既地道主陰,故其主北向,而君南向對之。

  又

  是故,喪國之社屋之,不受天陽也;薄社北牖,使陰明也。

  〈陳註〉「屋其上則天陽不入,牖於北」則陰氣可通,陰明則物死也。

  又

  大報天而主日也。「兆於南郊」,就陽位也。

  〈陳註〉日者眾陽之宗,故就陽位而立郊。

  又

  「《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

  〈大全〉長樂陳氏曰:「樂由陽來,而聲為陽氣;禮由陰作,而昏為陰義。故《周官大司徒》『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然則昏之為禮,其陰禮歟?古之制禮者,不以吉禮干凶禮,不以陽事干陰事,則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

  又

  「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氣,血腥爓,祭用氣也。殷人尚聲,臭味未成,滌蕩其聲,樂三闋,然後出迎牲。聲音之號,所以詔告於天地之間也。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鬱合鬯,臭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蕭合黍稷,臭陽達於牆屋。故既奠然後焫蕭合羶薌。凡祭慎諸此。」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也。殷人先求諸陽,周人先求諸陰。

  〈大全〉周氏曰:「有虞氏尚氣,殷人尚聲,周人尚臭者,皆以宗廟之祭言之也。至於天地之祭,則天以升煙為主,地以薦血為主者,百王之所不易也。所謂尚氣者,凡血告於室,腥爓薦於堂,有虞氏則血與腥爓皆以為祭,是故為尚氣也。所謂尚聲者,先作樂以求諸陽,然後迎牲;所謂尚臭者,先灌以求諸陰,然後迎牲。然則有」虞氏之尚氣者,亦求諸陰陽之間而已矣。馬氏曰:「有虞氏之意,以為鬼神之所享在於敬而不在於味。敬之所至,則味有所遺,故祭以血腥為始。有虞氏之尚氣,殷人從而文之,故尚聲。樂由陽來,則凡聲皆陽也。蓋人之死也,魂氣歸於天,非求諸陽,不足以報其魂也。殷人尚聲,所以迎其魂之來也。殷既尚聲,周人從而文之,故尚臭。」臭,氣也,而氣有陰陽之別。周人尚臭,灌用鬯臭,所以致陰氣也。蓋人之死也,形魄歸於地,非求諸陰不足以格其神也。故臭陰達於淵泉,先求諸陰也。臭陰達於淵泉,以下之深者言之也。臭陽達於牆屋,以宗廟之所有言之也。蓋魂魄具然後為人。周人既以求諸陰,又以「求諸陽」言之,則知有虞氏之用氣,非不用味也。殷人先求諸陽,非不求諸陰也。謂之「尚氣」,謂之《尚聲》,謂之「尚臭」,皆以始言之,而其意各有主也。

  又

  「祭黍稷,加肺;祭齊,加明水」,報陰也。取膟膋,燔燎升首,報陽也。

  〈陳註〉祖考形魄歸地屬陰,而肺於五行屬金,金水陰也,故加肺加明水,是以陰物而報陰靈也。黍稷陽也,牲首亦陽體,魂氣歸天為陽,此以陽物報陽靈也。

  樂記

  陰陽相摩。

  〈疏〉「摩」,謂切迫,陰陽二氣相切迫。

  又

  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

  〈疏〉禮法動靜有常,樂法陰陽相摩,是禮樂行平陰陽,陰陽和四時。玉燭應於禮樂,是禮樂行乎陰陽。

  又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

  〈疏〉陽主發動,失在流散,先王教之,感陽氣者,不使放散也。密,閉也。陰主幽靜,失在閉塞,先王節民情,感陰氣者,不有閉塞也。

  又

  天地訢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

  〈疏〉言體謂之「天地」,言氣謂之「陰陽。」天地動作則是考證

  陰陽相得也。〈陳註:〉「訢」合和氣之交感,即陰陽相得之妙也。

  祭統

  礿禘,陽義也。嘗烝,陰義也。禘者,陽之盛也,嘗者陰之盛也。故曰:「莫重於禘嘗。」古者於禘也發爵賜服,順陽義也;於嘗也出田邑,發秋政,順陰義也。

  〈註〉言「爵命屬陽,國地屬陰。」〈疏〉禘祭在夏,夏為炎暑,故為陽盛。嘗祭在秋之時,陰功成就,故為陰盛。冬雖嚴寒,以物於秋成,故不得以冬烝對夏禘。「爵命」是生養之事,故屬陽;「國地」是土地之事,故屬陰。

  昏義

  天子理陽道,后治陰德。

  又

  是故男教不修陽事,不得適見於天,日為之食;婦順不修陰事,不得適見於天,月為之食。是故日食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月食則后素服而修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陰事。故天子之與后,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須而后成者也。

  孔子家語

  儒行解

  冬夏不爭,陰陽之和。

  執轡

  鳥魚生陰而屬於陽,故皆「卵生。」

  又

  至陰主牝,至陽主牡。

  本命解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人之命與性,何謂也?」孔子對曰:「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化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期而生臏,然後能行;三年囟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

  陰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亂,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亂,二七而化。一陽一陰,奇偶相配,然後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

  春秋繁露

  陽尊陰卑

  「天之大數,畢于十旬。旬天地之間,十而畢舉;旬生長之功,十而畢成。十者,天之數所止也。古之聖人因天數之所止,以為數紀。十如更始,民世世傳之,而不知省其所起。知省其所起,則見天數之所始;見天數之所始,則知貴賤逆順所在;知貴賤逆順所在,則知天地之情著,聖人之寶出矣。」是故陽氣以正月始出于「地,生育養長於上,至其功必成矣。而積十月,人亦十月而生,合於天數也。是故十月而成,人亦十月而成,合於天道也。故陽氣出於東北,入於西北,發於孟春,畢於孟冬,而物莫不應。」是陽始出,物亦始出,陽方盛,物亦方盛,陽初衰,物亦初衰,物隨陽而出入,數隨陽而終始,「三王之正,隨陽而更起。以此」見之,貴陽而賤陰也。故數日者,據晝而不據夜;數歲者,據陽而不據陰,不得達之義。是故《春秋》之於昏禮也,達未宋公而不達,宋公不宜稱而達,達陽而不達陰,以天道制之也。丈夫雖賤皆為陽,婦人雖貴皆為陰。陰之中亦相為陰,陽之中亦相為陽。諸在上者,皆為其下陽,諸在下者,各為其上陰。陰猶沉也。何名何有?皆并一於陽。

  昌力而辭功,故出雲起雨,必令從之,下命之曰「天雨」,不敢有其所出。上善而下惡,惡者受之,善者不受。夫喜怒哀樂之發,與清煖寒暑,其實一類也。喜氣為煖而當春,怒氣為清而當秋,樂氣為太陽而當夏,哀氣為太陰而當冬。四氣者,天與人所同有也,非人所當畜也,「故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人生於天,而取化於天,喜氣取諸春,樂氣取諸夏,怒氣取諸秋,哀氣取諸冬,四氣之心也。四肢之各有處,如四時寒暑不可移若肢體。肢體移易其處,謂之壬人;寒暑移易其處,謂之敗歲;喜怒移易其處,謂之亂世。明王正喜以當春,正怒以當秋,正樂以當夏」,正哀以當冬。上下法此,以取天之道。春氣愛,秋氣嚴,夏氣樂,冬氣哀。愛氣以生物,嚴氣以成功,樂氣以養生,哀氣以喪終,天之志也。是故春氣煖者,天之所以愛而生之。

  秋氣清者,天之所以嚴而成之。夏氣溫者,天之所以樂而養之。冬氣寒者,天之所以哀而藏之。春主生,夏主養,冬主藏,秋主收。生溉「其樂以養死,溉其哀以藏為人子者也。故四時之比,父子之道,天地之志,君臣之義也。陰陽理,人之法也;陰,刑氣也;陽,德氣也。陰始於秋,陽始於春。春之為言,猶偆偆也,秋之為言,猶湫湫也,偆偆者,喜樂之貌也,湫湫者,憂悲之狀也。」是故春喜夏樂,秋憂冬悲,悲死而樂生。以夏養春,以冬喪秋,大人之志也。是故先愛而後嚴,樂生而哀終,天之常也。而人資諸天,大德而小刑也。是故人主近天之所近,遠天之所遠,大天之所大,小天之所小。是故天數右陽而不右陰,務德而不務刑。刑之不可任以成世也,猶陰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謂之逆天,非王道也。

  天辯在人

  難者曰:「陰陽之會,一歲再遇於南方者以中夏;遇於北方者以中冬。冬喪物之氣也,則其會於是何如?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從陰陽,相與一力而並功,其實非獨陰陽也,然而陰陽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陽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陽因火而起,助夏之養也;少陰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陰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陰雖與水並氣而合冬,其實不同,故水獨有喪,而陰不與焉。」是以陽陰會於中冬者,非有喪也。春愛志也,夏樂志也,秋嚴志也,冬哀志也。故愛而有嚴,樂而有哀,四時之則也。喜怒之禍,哀樂之義,不獨在人,亦在於天;而春夏之陽,秋冬之陰,不獨在天,亦在於人。人無春氣,何以博愛而容眾?人無秋氣,何以立嚴而成功?人無夏氣,何以盛養而樂生?人無冬氣,何以哀死而恤喪?天無喜氣,亦何以煖而春生育?天無怒氣,亦何以清而秋殺就?天無樂氣,亦何以疏陽而夏養長?天無哀氣,亦何以激陰而冬閉藏?故曰:「天乃有喜怒哀樂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氣」者,合類之謂也。匹夫雖賤,而可以見德刑之用矣。是故陰陽之行,終各六月,遠近同度,而所在異處。陰之行,春居東方,秋居西方,夏居空右,冬居空左,夏居空下,冬居空上,此陰之常處也。陽之行,春居上,冬居下,此陽之常處也。陰終歲四移,而陽常居實,非親陽而疏陰,任德而遠刑,與天之志常直,陰空處稍取之以為助。故刑者德之輔,陰者陽之助也,陽者歲之主也。天下之昆蟲,隨陰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隨陽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隨陽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隨陽而序位,幼者居陽之所少,老者居陽之所老,貴者居陽之所盛,賤者當陽之所衰。藏者言其不得當陽,而當陽者,臣子也,陽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陽為位也。陽貴而陰賤、天之刑也。《禮》之尚右。非尚陰也。敬老陽而尊成功也。

  陰陽位

  「陽氣始出東北而南行,就其位也。西轉而北入,藏其休也;陰氣始東南北行,亦就其位也;西轉而南入,屏其伏也。是故陽以南方為位,以北方為休;陰以北方為位,以南方為休。陽至其位而大暑熱,陰至其位而大寒凍。陽至其休而入化於地,陰至其伏而避德於下。是故夏出長於上、冬入化於下者,陽也。夏入守虛地於下,冬出守虛位於上者,陰也。陽出實入實,陰出空入空。天之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如是也,故陰陽終歲各一出。

  陰陽終始

  「天之道終而復始。故北方者天之所終始也,陰陽之所合別也。冬至之後,陰俛而西入,陽仰而東出。出入之處,常相反也。多少調和之適,常相順也。有多而無溢,有少而無絕。春夏陽多而陰少,秋冬陽少而陰多。

  多少無常,未嘗不分而相散也。」以出入相損益,以多少相溉濟也。多勝少者,借入入者,損益而出者。〈缺六字〉

  「動而再倍」:常乘反衡再登之勢。〈缺五字。〉

  之相報,故其氣相俠,而以變化相〈缺六字。〉

  陰陽之氣俱相併也。《中春》以〈缺七字〉此見。

  之天之所起其氣,積天之所廢其氣。〈缺一字〉「故至春少陽東出就木,與之俱生;至夏太陽南出就火,與之俱煖。此非各就其類而與之相起,與少陽就木,太陽就火,火不相稱,各就其正,此非正其倫與?」至於秋時,少陰興,而不得以秋從金,從金而傷火,功雖不得以從金,亦以秋出於東方,俛其處而適其事,以成歲功。此非權與陰之行,固常居虛而不得居實,至於冬而止。

  空虛太陽乃得北就其類而與水起寒。是故天之道有倫有經。有權。

  陰陽義

  天道之常,一陰一陽。陽者天之德也,陰者天之刑也。

  迹陰陽終歲之行,以觀天之所親,而任成天之功,猶謂之空,空者之實也。故清漂之於歲也,若酸鹹之於味也,僅有而已矣。聖人之治,亦從而然。天之少陰用於功,大陰用於空,人之少陰用於嚴,而大陰用於喪。

  喪亦空,空亦喪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時成生,以一時喪死。死之者,謂百物枯落也;「喪之」者,謂陰氣悲哀也。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氣也,故生;秋怒氣也,故殺;夏,樂氣也,故養;冬哀氣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故為人主之道,莫明於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當義乃出,如寒暑之必當其時乃發也;使德之厚於刑也,如陽之多於陰也。是故天之行陰氣也,少取以成秋,其餘以歸之冬;聖人之行陰氣也,少取以立嚴,其餘歸之喪。」喪亦人之冬氣,故人之大陰,不用於刑而用於喪;天之大陰,不用於物而用於空。空亦為喪,喪亦為空,其實一也,皆喪死亡之心也。

  陰陽出入

  天道大數相反之物也,不得俱出,陰陽是也。春出陽而入陰,秋出陰而入陽,夏右陽而左陰,冬右陰而左陽。陰出則陽入,陽入則陰出,陰右則陽左,陰左則陽右。是故春俱南,秋俱北而不同道,夏交於前,冬交於後而不同理,並行而不相亂,澆滑而各持分,此之謂天之意,而何以從事?天之道初薄,大冬,陰陽各從一方來而移於後,陰由東方來西,陽由西方來東,至於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為一,謂之曰「至。」別而相去,陰適右,陽適左者,其道順,適右者,其道逆。逆氣左上,順氣右下,故下煖而上寒,以此見天之冬,右陰而左陽也,上所右而下所左也。冬月盡而陰陽俱南還,陽南還出於寅,陰南還入於戌,此陰陽所始,出地入地之見處也。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陰日損而隨陽,陽日益而鴻,故為燒熱。初得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為一,謂之曰「至。」別而相去,陽適右,陰適左,適右由下,適左,由上上暑而下寒,以此見天之夏,右陽而左陰也。上其「所右,下其所左。夏月盡而陰陽俱北還,陽北還而入於申,陰北還而入於辰」,此陰陽之所始出地入地之見處也。至於中秋之月,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陽日損而隨陰,陰日益而鴻,故至於季秋而始霜,至於孟冬而始大寒。下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畢藏」,天地之功終矣。

  天道無二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陰與陽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右或左,春俱南,秋俱北,夏交於前,冬交於後,並行而不同路,交會而各代理。此其文與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然而不同意。陽之出,常縣於前而任歲事;陰之出,常縣於後而守虛空;陽之休也,功已成於上而伏於下,陰之伏也。不得近義而遠其處也。天之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如是,故陽出而前,陰出而後,尊德而卑刑之心見矣。「陽出而積於夏,任德以歲事也。陰出而積於冬,錯刑於空處也小。」以此察之,天無常於物而一於時,時之所宜而一為之,故開一塞一,起一廢一,而至畢時而止,於有復始。其一一者一也,是於天,凡在陰位者,皆惡亂善,不得主名,天之道也,故常一而不滅。天之道,事無大小,物無難易,反天之道無成者,是以目不能二視,耳不能二聽,一手不能二事,一手畫方,一手畫圓,莫能成人為《小易》之物,而終不能成,反天之不可行如是。是故古之人物,而書文止於一者謂之忠,持二忠者謂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賤二而貴一。人孰無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無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詩》云:「上帝臨汝,無二汝心。」知天道者之言也。

  煖燠孰多

  天之道,出陽為煖以生之,出陰為清以成之,是故非薰也不能有育,非漂也不能有熟,歲之精也。知心而不省,薰與漂孰多者,用之必與天戾,與天戾,雖勞不成,是自正月至於十月,而天之功畢,計是間與陰陽各居幾何?薰與漂共者,曰:孰多?距物之初生,至其畢成露與霜,其下孰倍?故從中春生於秋氣,溫柔和調,乃季秋九月,陰乃始多於陽,天乃於是時出漂下霜。

  出漂下霜而天降,物固已皆成矣。故九月者,天之功大究於是月也,十月而悉畢,故案其迹,數其實,清漂之日少少耳。功已畢成之後,陰乃大出,天之成功也。

  少陰與而大陰不與,少陰在內,而大陰在外,故霜加物而雪加空。空者,亶地而已,不逮物也。功已畢成之後,物未復生之前,大陰之所常出也。雖曰陰,亦以大陽資化其位,而不知所受之故。聖王在上位,天覆地載,風令雨施。雨施者,布德均也;風令者,言令直也。《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言弗能知識而效天之所為云爾。禹水湯旱,非常經也,適遭世氣之變,而陰陽失平。堯視民如子民,親堯如父母。《尚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四海之內,閼密八音。三年三年,陽氣壓於陰,陰氣大興,此禹所以有水名也。

  桀,天下之殘賊也;湯,天下之盛德也。天下除殘賊而得盛德大善者再,是重陽也。故湯有旱之名,皆適遭之變,非禹湯之過。毋以適遭之變疑平生之常,則所守不失,則正道益明。

  董仲舒集

  賢良策

  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長養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於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

  雨雹對

  元光元年二月,京師雨雹。鮑敞問董仲舒曰:「雹何物也?何氣而生之?」仲舒曰:「陰氣脅陽氣。天地之氣,陰陽相半,和氣周迴,朝夕不息。陽德用事則和氣皆陽,建巳之月是也,故謂之正陽之月;陰德用事則和氣皆陰,建亥之月是也,故謂之正陰之月。十月,陰雖用事,而陰不孤立,此月純陰,疑於無陽,故謂之陽月。《詩》人」所謂「日月陽正」者也。四月陽雖用事,而陽不獨存,此月純陽,疑於無陰,故亦謂之陰月。自十月已後,陽氣始生於地下,漸冉流散,故言「息」也。陰氣轉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四月,純陽用事。自四月已後,陰氣始生於天上,漸冉流散,故云「息」也。陽氣轉收,故言「消」也。日夜滋生,遂至十月,純陰用事。二「月八月,陰陽正等,無多少也。以此推移,無有差慝,運動抑揚,更相動薄,則薰蒿歊蒸,而風雨雲霧雷電雪雹生焉。氣上薄為雨,下薄為霧,風其噫也,雲其氣也,雷其相擊之聲也,電其相擊之光也。二氣之初蒸也,若有若無,若實若虛,若方若圓,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

  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其寒月則雨凝於上,體尚輕微,而因風相襲,故成雪焉。寒有高下,上煖下寒,則上合為大雨,下凝為冰,霰雪是也。雹,霰之流也。陰氣暴上,雨則凝結成雹焉。太平之世,則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塊,潤葉津莖而已;雷不驚人,號令啟發而已;電不眩目,宣示光耀「而已。霧不塞望,浸淫被泊而已;雪不封條,凌殄毒害而已。雲則五色而為慶,三色而成矞。露則結味而成甘,結潤而成膏。此聖人之在上,則陰陽和,風雨時也。政多紕繆,則陰陽不調。風發屋,雨溢河,雪至牛目,雹殺驢馬。此皆陰陽相蕩而為祲沴之妖也。」敞曰:「四月無陰,十月無陽,何以明陰不孤立,陽」不獨存耶?仲舒曰:「陰陽雖異,而所資一氣也。陽用事,此則氣為陽;陰用事,此則氣為陰。陰陽之時雖異,二體常存。猶如一鼎之水,而未加火,純陰也。加火極熱,純陽也。純陽則無陰氣,息火水寒,則更陰矣。純陰則無陽氣,加火水熱,則更陽矣。然則建巳之月為純陽,不容都無復陰也。但是陽家用事,陽氣之極耳。薺麥枯,由陰殺也。建亥之月為純陰,不容都無復陽也,但是陰家用事,陰氣之極耳。薺麥始生,由陽升也。其尤者,葶藶死於盛夏,款冬花於嚴寒,水極陰而有溫泉,火至陽而有涼焰,故知陰不得無陽,陽不容都無陰也。」敞曰:「冬雨必暖,夏雨必涼,何也?」曰:「冬氣多寒,陽氣自上躋,故人得其暖而下蒸成雪矣。夏氣多暖,陰氣自下昇,故人得其涼而上蒸成雨矣。」敞曰:「雨既陰陽相蒸,四月純陽,十月純陰,斯則無二氣相薄,則不雨乎?」曰:「然。純陽純陰,雖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敞曰:「月中何日?」曰:「純陽用事,未夏至一日;純陰用事,未冬至一日。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氣也。」敞曰:「然則未至一日,其不雨乎?」曰:「然。頗有之,則妖也。和氣之中,自生災沴,能使陰陽改節,暖涼失度。」敞曰:「災沴之氣,其常存耶?」曰:「無也,時生耳,猶乎人四支五臟中也有時。及其病也,四支五臟皆病也。」敞遷延負牆,俯揖而退。

  劉向說苑

  辨物

  陽者,陰之長也。其在鳥,則雄為陽,雌為陰。其在獸,則牡為陽而牝為陰。其在民,則夫為陽而婦為陰。其在家,則父為陽而子為陰。其在國,則君為陽而臣為陰。

  故陽貴而陰賤,陽尊而陰卑,天之道也。

  劉熙釋名

  釋天

  陰,蔭也。氣在內,奧蔭也。

  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雲笈七籤

  陰陽五行論

  「陰潛陽內,陽伏陰中,陰得陽蒸,故能上升,陽得陰制,故能下降。」陽蒸陰以息氣,陰凝陽以澄精,日月升降,乾坤交泰,而萬化成焉。陰陽自少至老,而分為五行,少陽成木,老陽成火,少陰成金,老陰成水,參而和之,而成夫婦。火性炎蒸,木性剛直,金性堅剛,水性潤滋,土性和柔,故木以發之,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勁之,故得品物成焉。五勝者,皆以生我為利,克彼為用,利用相乘,故有成敗。《經》云:「五行相克,萬物悉可全。」云動靜者,終始之道;聚散者,化生之門也。陽其動乎,陰其處乎,動以生之,靜以息之,純陽不生,純陰不成,陰陽更用,晝夜相資。晝日行陽,夜月行陰,陽養於陰,陰發於陽,而明生焉。陽和氣者,發於春,王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九地之下反有陽,九天之上反有陰,故《十一月卦辭》云:「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陽在下也,陽伏地內,潛靜之時,故見天心。其在人也,腎藏於陽,腦潛於陰。及其老也,和氣不足,陰陽將散,則隄上升陰下降,故腦熱而腎冷。腎無陽氣則腳無力,腦無陰氣則眼目不明,故陰「陽不交,萬物不成。純陽亢極,則日月無光,草木以之焦枯。純陰滯畜,則霖雨淫霔,水淹以之漂蕩。故陰陽相磨,天地相盪。震而為雷,擊而為電,鼓而為風,結而為雹,蒸而為雲霧,溢而為雨露,凝而為霜雪,和氣為民人,偏氣為禽獸,雜氣為草木,煩氣為蟲魚。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